这会对销量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效果,会大幅度提高一炮而红的机会。
但我不认为这个更名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个更名会有非常大的隐患,是我在调研报告和space内部高管会议总结上都没有看到的。
我希望能够提出来,关于这件事要更谨慎地去做研判。
那就是用光甲的品牌很容易,但要造出一辆符合外界对光甲这个品牌期待的车很难,我不知道space上下是否做好了准备,无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
就像苹果造车,苹果宣布造车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新能源车品牌少说也有大几十家。
恒大合众做房地产的能跑来造车、华为小米做消费电子的能来造车、创维这样卖电视的也能来造车,他们都造出车来了,无非卖的好不好的区别。
苹果造不出来吗?显然不是,苹果造车不难,难的是造一个能够符合外界对苹果造车期待的车。
苹果造车不可能造个车,然后说我们要做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小米可以这么做,苹果可以吗?苹果不行。
一个足够高端的品牌,它需要体现出对科技趋势的见解,需要符合消费者的期待,光甲就是这样的品牌。
现在space更名为光甲,现在的团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
以space为名,我们找业内最顶尖的供应商,采用最好的零部件,再有一点原创的技术,用太空材料来拉高整个产品的调性,把价格和保时捷对标,走豪华车路线。
然后在后续过程中不断迭代,把产品力给拉满,作为光甲系的第一辆车,有着小行星矿石的加持。
肯定会有一部分拥趸,从豪华品牌里抢一块蛋糕来不难,至少形成正向循环不是什么难事。
可要用光甲作为品牌名,再用和space一样的路子,消费者第一次会买账,但这是不符合光甲这个品牌的整体调性。
潜在的伤害会造成光甲这个品牌持续失血。
其实之前hbm机器人是很适合的,如果留在现在,消费者买光甲汽车送能自动驾驶的机器人。但这已经用过了,我的意见是,除非我们有杀手锏,或者说有颠覆现有新能源车定义的产品,不然最好别用光甲这个品牌名。”
在座的高管面面相觑。
关于更名这件事,很早就有人提,space第一轮公众媒体曝光的时候,外界就有很多汽车自媒体说应该要用光甲这样一个有足够辨识度和逼格的品牌来承担重任,而不是重新去塑造消费者的心智。
外部有很多人这么认为,内部自然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