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管这样提过,只是被打回来了。
这次好不容易林甲主动提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关于space更名为光甲汽车,各方面反馈都非常好,市场反响热烈,所有潜在消费者几乎清一色正向反馈。李显德却在这种时候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
这不是唱反调吗?
“李总的意思我听明白了,我们用光甲为名天然会提高消费者对我们第一台车的期待,会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当我们无法回应这种期待的时候,这种期待会转化为负担。”林甲总结道。
李显德沉吟片刻后,想了想还是直言不讳道:“没错,林总,您在小米汽车工作过,参与过小米第一款车从零到一的过程。
小米给消费者种下年轻人第一辆保时捷这样的心智是没问题的,因为小米起家就靠过高度模仿iphone。小米8更是像素级模仿了当年的iphone。甚至很多手机品牌到今天在做的事情都是模仿苹果,纷纷打出我们品牌果味十足的标签。
他们造车也可以走类似的路子,靠对标高端豪华品牌,消费者不会反感,这种行为和他们过去做过的事情相仿。
我们能这样做吗?
显然不行。
光甲这个品牌固然会带来无穷的初始流量,我也相信华国的消费者会无条件为我们的第一款产品买单,但与之而来的就是他们的期待会无穷高。
甚至会到我们无论拿出什么样的产品,他们都只会觉得就这?
第一辆汽车诞生,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有无数经典的设计,各类汽车品牌的概念车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到,要么设计和某款车类似,被无限碰瓷,要么设计缝合了很多经典元素,被说是缝合怪。
至于具体技术层面,没有方向盘的汽车特斯拉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固态电池汽车今年各大新能源品牌就要发货,或者发布核动力汽车吗?
我觉得我们除非掏出反重力汽车,可能才能回应这种期待。”
李显德很不乐观,他从繁锦簇的外表中一眼看到了危机所在。
“我不赞同李总的话,李总说的有一定道理,确实会有期待值过高的风险,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通过舆论去改造消费者的心智。
从营销层面让他们认识到我们造的车已经很牛了,有大量的技术创新。消费者的心智是可以塑造的。”
“没错,这种潜意识的,第一反应的心智,我们是可以扭转过来。
如果按照李总的说法,即便叫space,消费者也会对我们有类似的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