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杂家就是不完整的人形百科全书,在杂家的书籍之中,能够看到大部分学说的想法。
不过吕不韦想要书写《吕氏春秋》,除了立言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壮大吕不韦的声望外,同样有指导嬴政治国的想法在其中。
吕不韦很希望嬴政可以沿用他的治国理念。
但是嬴政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的理念偏向法家,尤其是韩非集权的思想主张。
所以《吕氏春秋》这本书写得再好,对于嬴政来说,也无法依据这本书治理国家。
嬴政与吕不韦的冲突除了掌权问题外,还有治国思路的冲突。
公孙策此时看出扶苏的紧张,于是开口安慰道:“不必紧张,吕不韦已经不是相国,就把他当作普通老人看待。
不过,你也需要注意一点,吕不韦现在的神经是紧绷的,不要让他认为阿政想要让他自尽。
所以真诚一些和他说明阿政的心思,此外只能看他的理解,即使你离开后他自杀了,也只是他的理解有问题,不要给自己心里压力。”
扶苏颔首,不过小孩子的忘性有些大,他已经有不短的时间没有见过吕不韦,有些有些忘却吕不韦的相貌与声音。
“公孙先生,吕相……吕不韦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他不谈恋权势,没有和你的祖……”
说到这里,公孙策顿了顿,扶苏对于吕不韦和赵姬的事情并不清楚,公孙策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说,所以公孙策选择一笔带过。
“那么吕不韦应该是一代名相、一代贤相,后人提起相国、提起君王亚父,除了太公望以外,还会提到吕不韦。
因为吕不韦对于秦国的发展确实有很大贡献,他这一波,其实算是晚节不保。”
扶苏点了点头,对于他来说吕不韦确实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了。
经过一个月的奔波,青铜马车终于抵达了吕不韦的封地。
此时的吕不韦已经不似在咸阳时期的意气风发、精神矍铄。
此刻的吕不韦看上去精神不佳,而且吕不韦的鬓发有些许凌乱,可想而知他在封地时应该是从不束发。
束发与否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吕不韦此时的精神面貌来看,他很憔悴,也很煎熬。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每一个臣子来说,都是至理名言。
他站在府邸的门前,迎接着来自咸阳的使者。
扶苏走下马车,手持诏书,向吕不韦行礼。
他朗声宣读着嬴政皇帝的旨意,声音在风雪中回荡。
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