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是:吕不韦劳苦功高,理应颐享天年,但是吕不韦的封地距离咸阳太远,嬴政无法时常看到吕不韦。
所以嬴政决定将吕不韦牵往巴蜀之地,以此可以偶尔看到吕不韦,缓解思念。
吕不韦的脸色随着诏书的宣读而逐渐变化,从最初的平静到后来的凝重,再到最后的释然。
吕不韦虽然仍旧怀疑嬴政的想法是让他自裁,可是这种诏书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他,嬴政想要近距离的监视他。
而扶苏的到来也证明了嬴政不想让他死,也不想让他逃。
宣读完诏书后,扶苏将嬴政的真实意图告诉了吕不韦。
他告诉吕不韦:“父王并非真的想要置吕相于死地,而是希望你能够前往巴蜀之地,远离七国的纷争,安享晚年。”
吕不韦听后,脸色稍微缓解了一些,但眼中仍然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这份复杂源于一旁的公孙策,他看着公孙策心底暗叹一声:真好。
吕不韦也曾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他也曾权倾朝野,也曾是一代秦王最为信任之人。
只可惜,一代新人胜旧人,他吕不韦终究成为了他人眼中的乱臣贼子。
公孙策看到吕不韦的眼神,大概猜到了吕不韦的想法。
但是公孙策有些想要告诉吕不韦,如果自己没有用言灵·催眠为嬴政下心理暗示,嬴政虽然会信任自己,却达不到现在的程度。
嬴政只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代表嬴政对于臣子没有必要的怀疑之心。
“吕相,我今日前来只为与吕相论学,还望吕相给个面子。”
吕不韦愣了愣,最后对着公孙策行了一礼,道:“公孙太尉愿意与我这位老朽论学,老朽自然欢喜,还请入室内一叙。”
公孙策与吕不韦进入书房之中,炉火熊熊,暖意融融。
即使吕不韦无官无职,但是他还有封地还有爵位,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差。
公孙策率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吕相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是性本恶?或是性本无?”
吕不韦微微一笑,沉思片刻后答道:“老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并非是一昧认可孔夫子的言论,而是老朽的亲身经历。
平生所见侄子皆为良善,成年男子却少见心性纯良。
老朽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孙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吕不韦的言论基于他的见闻,有理有据,但是吕不韦所见的孩童还是太少。
见此,吕不韦停下描述,反问公孙策:“公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