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不到。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最保守的计算估计,也足足有八千万人死在了这场王朝更迭的血腥战役之中。
所以,殷祝想,他必须要去前线亲自看看。
比起派遣监军,他这个皇帝亲至,干爹总不会再将他拒之门外了吧?
当然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算前期做了一系列筹备,也得秘密行事,早去早回才行。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殷祝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东风:“爱卿,你会帮朕隐瞒好的吧?对吧对吧?”
宋千帆张了张嘴,欲哭无泪。
“陛下,您是不是对臣有什么误解?”他颤颤巍巍地指了指自己,“以臣如今的官职,在朝中都说不上什么话,这种事情,您还是找阁老们来商议比较好吧?”
殷祝撇嘴:“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而且朕才不想面对一张张痛心疾首的老脸,看了就糟心。”
“陛下,臣的命也是命啊!”
殷祝笑起来:“你放心,朕此次出行严格保密,不会有太多人知道的。朕会以闭关修行的理由宣布罢朝五日,你帮朕盯好几个新都几个关键人物就行。”
宋千帆自暴自弃地叹了一口气。
“陛下说的,是哪几个?”
“祁王,唐颂唐阁老,殿前指挥使……”殷祝摆着手指头数,“哦对了,还有你的老丈人王存。”
宋千帆:“……陛下就不担心臣故意走漏消息?”
“朕一向相信自己的眼光,”殷祝轻描淡写道,“宋爱卿,别人说你窝囊,但朕一直觉得,你只是把什么事的后果都看得太明白,所以才会动不动就退缩。”
“大部分人承担不了责任,就会甩锅赖账,但你不会;你一旦做出选择背上这份责任,哪怕抗不了,也要扛到死。”
这番话其实不是殷祝自己说的,而是后世一位历史教授在上公开课时,给观众们讲解一首古诗词时做出的注解。
那首诗,就是大夏亡国后,宋千帆在宗策墓前下马题下的千古名句。
宋千帆目光怔忪地看着殷祝,眼眶渐渐红了。
一滴热泪顺着他的脸颊滚下。
这一刻,他从未有过如此强烈地理解,何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壮怀!
“陛下!”
他坐在座位上,很窝囊地呜呜哭着,一边用袖子擦眼泪,一边还不忘向殷祝谢恩,“臣一定尽力为陛下周全!只是您真的真的不能把青琅也一同带去啊,会出人命的!”
殷祝疑惑道:“为什么?”
宋千帆支支吾吾半天,吸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