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即便如此,华国航天流失员工数还是在逐年上涨。
自从各大新能源车企开始纷纷大规模投入到卫星网络中,打算构建自己的卫星网络后,这帮新能源车企也从华国航天那挖走了很多人。
虽说很多管理者在任上抱着的想法是我就做几年时间,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就算未来华国航天变得和波音一样人才不济,我也已经不在这里任职了,追责也追不到我头上来。
但他不同,他对华国航天有感情,觉得困难的事情自己都不做,未来要是换人空降到华国航天,那就更不会做了。
所以他还是想做一些积极的尝试,哪怕有可能会付出代价。
这有点类似硅谷巨头们的待遇太好,公司里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食堂更是豪华到不行,这倒逼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们也有样学样,公司里又是食堂又是游戏房、台球室、篮球场。
全球顶级高校的顶级人才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要是国内这帮互联网企业还搞黑工那一套,压根吸引不到顶级人才。
华国航天也是如此,光甲航天对人才的虹吸作用导致他们不得不做一定的改良,来对抗光甲航天的吸引力。陈元光有种把别人东西抢走的感觉,不过他倒没有不好意思的心理,反而有种微妙的自豪感。
“光甲航天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经这么足了吗?看来我为大家构建的工作环境还不错。”大致就是这种心理。
“我觉得这就会产生很矛盾的点在于,你针对的个体很少的话,成本会非常高。
因为涉及到你要改造你内部的管理系统,用过去那套oa肯定行不通,甚至得重新搭建整个内部管理的系统。
然后得有专门的人来负责非标准化工作的人工智能打造,这得足够专业的人才能搞定。
我们不谈内部阻力,光是谈成本,这都起码是五千万的成本。
参与到新体系中的人越多,成本才能摊薄,我们按照最低五千万来算,如果你们17万人一起用,那单人成本不足300元,就跟公司发个文具没啥区别。
如果只是研究所用,我不太清楚华国航天内部研究所加起来能有多少员工,就打一万来算,每个人的成本都是五千元。
更重要的是,你会天然把华国航天内部造成一种分裂,仍然被人管的那部分员工,会有种自己难道不是人?就不能享受更平等的管理体系吗?
这也是很难平衡的点。”
陈元光已经彻底进入管理者的角色,能够完全站在现实层面去思考可能面对的问题。
换做刚从大学毕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