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使用寿命更长,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吉利选择了前者。
但神舟-光甲号推出后,发射一枚100千克以下的火箭就和喝水一样简单,每千克的发射成本只要100rmb不到。
也就是说吉利发射一枚gsp50,只要他们的发射成本只要7000块钱的时候,吉利一定会选择用gsp50来组网,而不是gsp100。
不仅仅是吉利,对于华为来说,他们同样可以选择100千克以下的光学卫星和通信卫星,来为他们的业务增加服务。
它在商业上是有价值的,尤其对于新能源和智能手机产业来说。
我估计节目播出之后雷师兄就要来找我聊合作了。
但复合动力可回收火箭,它能做到近地轨道20吨的运载能力,它就能够完美满足我们的要求,同时做到超过90%的回收率。
这玩意发射上去,基本上能够完整地收回来。
两者都重要,前者难度低,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在做测试了,包括就这两天,光甲航天和华国航天的官方频道会全程直播,电动火箭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
如果不是受到阿美利肯影响,他们也不会想直播。
本来大家想闷声发大财,你先跳出来搞事,就别怪华国不客气。
通过展现电动火箭的优越性,对于更加高级的复合动力火箭,让你充满遐想。
要是这还不够,电磁驱动入轨超音速导弹的ppt再给你公布一下。
“能简单给我们讲讲,这一技术大规模实现后能带来怎样的变化吗?”女主持人问,耳返里的编导在疯狂让她转移话题。
“最直观的应该就是自动驾驶,因为光学卫星发射难度下降,各大新能源车企们发射卫星的成本会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程度。
之前可能只有像吉利、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他们有资本去发射光学卫星,为他们的自动驾驶提供辅助。
未来像一些二线,甚至三线的新能源车企都会具备这样的实力。
整个商业卫星的市场规模会迅速扩大,会有大量企业围绕着100kg以下的火箭进行设计。
光学卫星它主要是拍摄地表影像,像我们能通过百度地图看到的街道场景,就是通过光学卫星拍的。
过去光学卫星成像只局限在晴天的白天成像,如果有云就会严重影响成像质量。
而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规避这一风险,哪怕有云,它也可以进行清晰的成像。这几年合成孔径雷达的重量和大小在飞快下降。
正好和我们的电驱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