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系列的可回收火箭,这个成本还是扛不住,我认为电磁驱动有可能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大家也知道,空间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太空城市项目,它对太空运载的需求是空前的,按照总的重量来算的话,至少也是和星链一个等级。”
星链卫星一直在迭代,从第一代的260公斤到最新2.0版本的1.25吨。
星链的总发射质量不好估计。
“考虑到发射的规模,spacex的思路是星舰,也就是超重型的可回收火箭,因为和spacex相比,我们在发动机上没有优势,我们做超重型可回收火箭,很难超过spacex。
我觉得电磁驱动也许会是一条路,正好电磁驱动的各方面其实都很成熟,不仅仅是电磁驱动华国航天局那边做的研究已经很具体了。
包括一些电驱动火箭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方案,我加入进去之后的工作更多是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
通过捏合不同项目组实现目的。
这次的神舟-光甲号就是我们的成果之一。
马上我们会发射太空回收装置,并且进行一次完整的神舟-光甲号发射到回收的完整过程的全程直播。”陈元光侃侃而谈。
“和纯电火箭相比,复合动力可回收火箭更加重要。
这次发射只是在为复合动力可回收火箭做预研究。”陈元光说。 女主持人睁大双眼,看着屏幕里的陈元光问道:“是因为复合动力的可回收火箭技术难度更高吗?”
陈元光想了想:“倒也不是,而是因为电驱动用的电驱动发动机,它的推力还是不够,导致即便有电磁驱动的初始速度,它能够运上太空的重量是很轻的,只有100kg,这个重量和空间站模块动辄几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这么低的运载量,对我们来说它更多是用来发射可光学卫星、雷达卫星、物联网卫星、互联网卫星这些。
当然它也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只是对光甲航天来说意义不大。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这几年国内新能源车很火,大家都在自动驾驶上发力,这就涉及到光学卫星,可以用于自动驾驶功能的增强。
像吉利,之前搞过一个计划,计划通过72颗卫星,来增强他们的自动驾驶功能。”
吉利整的计划叫未来出行星座计划。
“他们用的是时空道宇的gsp100光学卫星平台,大概质量在1000千克。
时空道宇还有一款gsp50,质量就只有70kg,只是后者的使用寿命比较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