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地开启一段关系。
我犹豫片刻,给他回复了邮件,这一次,我说明得更详细了些。
“我想你可能遇到了什么不顺利的事情,心情不好。但是如果仅仅是告诉我这些,我无法帮助你,我需要更加了解你。若仍无预约,我将不予回复,望理解。”
我的推测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比如他并不想求助,只想找个地方发泄或取乐而已。
如果他下次还没有任何改变,那就很可能是后者。抑或是没有消息回来,那我便不用再为此费神。
虽然存在这样的可能,但我还是从好的方面去想,希望给彼此多一次机会。这一次机会对我而言,也许不那么重要,但对于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或许就是决定性的改变。
没想到这封邮件发出后不久,就很快得到了回复:
“怎么预约?”
看到这四个字,我是欣慰的。
虽然依旧简短,却是一个正式的问题。他开始从对自己的关注里跳出来,看到了邮件对面的这个人,也就是我。
为了鼓励他和我真实地接触,我按照工作的标准,向他介绍了预约的流程。我告知他可以打电话,或者到我的工作室进行当面预约,当然邮件也可以。
不过咨询通常是需要见面的,如果在别的城市不方便,也可以考虑远程视频。
咨询前要收取资费,并且要事先签订保密协议,以及收集个人资料,包括身份证信息,紧急联系人的方式等。这是行业的普遍规范,主要是出于对双方的负责,这些信息我会妥善保存,并绝对保密。
如果发生紧急或者意外的事件,我也能够及时地联系家人,或者报警处理。
既然和他建立了联系,那我对他的生活和安全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封邮件回复给他以后,没有再立刻收到他的回复。
我也就关上电脑,离开了工作室。
接下来的几天,我照常工作,没有格外地在意这件事。
邮件系统也没有新信息的提醒。
就在我觉得他应该已经放弃了的时候,他的消息又出现了。
“咨询不可以用邮件吗?”又是仅仅一句话,还是一句让人有点为难的话。
用邮件咨询?
乍一看,的确会觉得不可行。
这怎么能算咨询,如何计算时间,如何互动,又如何收集信息呢?甚至在一些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看来,只要不是面对面的咨询,都不能算是心理咨询。
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咨询师会认为,心理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