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定夺。”
“臣等遵旨。”诸葛亮与庞统齐声应诺,彼此对视一眼,虽立场不同,但皆为国为民之心昭然若揭。大殿之内,气氛一时之间变得凝重而充满期待,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随后,金茂命人即刻着手筹备专项机构,命名为“民生与和平署”,并亲自任命诸葛亮为署长,负责整体规划与策略制定;而庞统则担任副署长,专司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基于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之上。两人分工明确,却又紧密合作,共同肩负起解决奴隶与战俘问题的重任。
此消息一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多数官员对金茂此举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彰显仁政、促进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一步。百姓们更是翘首以盼,期待着新政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奴隶与战俘重获自由与尊严。
在“民生与和平署”的筹备过程中,诸葛亮与庞统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深入民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他们不仅关注奴隶与战俘的生存状况,还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与劳动改造,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数月之后,“民生与和平署”正式挂牌成立,并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随着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奴隶与战俘的境遇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学习生产技能,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迎来了新的生活。金茂的这一决策,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好评。它标志着新汉政权在治国理政上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后世树立了仁政爱民的典范。而诸葛亮与庞统的携手合作,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被后人誉为“智勇双全、共谋国是”的典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汉国内的社会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奴隶与战俘身份的转变,带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原本分隔的社群开始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领域因劳动力的解放和技能的普及而焕发新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金茂政府还积极推动法治建设,确保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系列保护弱势群体、促进公平正义的法律条文相继出台,进一步巩固了社会改革的成果,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汉更是大兴学堂,鼓励全民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刚刚获得自由的奴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