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都内衙署官吏不会一次性迁移,大约要分成三四批人,首批同新嗣封的宗亲一起迁往新都做好事先的准备,第二批就是十月初八,皇帝心腹以及朝中不可或缺的重臣,在此次跟随皇帝一并前往。
官吏的亲眷家属则暂留在鼎都,新都家宅如何且得看皇帝意思。不过,迁都的消息一经放出,新都的房价已经涨了又涨,早就不是寻常人家可以出手买入的天价了。
鼎都的房价也差不离,如非家境殷实的官吏,也得租宅为官,年过半百才攒的一套宅院的官吏都是官运顺遂之人了。而今不知多少官吏一朝回到初出茅庐,这头卖房那头买房,鼎都房价定要下滑。
阿四是不必担心吃穿用度的,家中孩子少有一点好处,就是不担心家中长辈忘了自己。思及库中存着无处可用的财帛,阿四拉过雪姑商量:“你说我买几套鼎都的宅院如何?”
雪姑道:“四娘想要哪个地段的?北边是皇城不必说,剩余的东贵西富,不同坊市各有价格。”
少不了住处的人,自然不是为了居住才买宅院。
阿四想的是:“要随御驾至新都去的官吏中肯定有资财不丰者,出资给个公道价买下她们预备脱手的宅院,再宽限时日,允许住到十月去。”
这就是发善心要做好事了。那就不能以皇子的名义去做,得假借她人之手。否则这好心极容易办了坏事,平白买了人宅院还捞一身骂名可就不花算了。
雪姑记下:“我自找人去办的妥妥帖帖。”
这头摆弄了家事,还得赶到大理寺理一理公事。
苏州刺史上表一桩冤案,苏州别驾张悟十年前曾任江南东道睦州刺史,当时睦州水灾,张悟为人刚直,如实上报睦州水灾,而时任江南东道采访使的姬氏素来不满张悟,借机诬奏张悟谎报灾情。采访使顾名思义,有监察州县官吏之责,姬氏此言一出,张悟百口莫辩。
依照律法,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以及妄言者,杖七十。张悟刚直清廉,百姓数百人为之鸣不平,最终贬为苏州别驾。
阿四握着书卷,从记忆的角落里翻出一些陈年旧事,这张悟,仿佛也是太上皇当年旧妾。十年之前,正是皇帝与太上皇关系冷淡的时候……怪不得这张悟连个在朝中帮着说话的人都没有,黑锅说背就背上了。
一朝天子一朝妾的事儿,实在难说的很。哪怕皇帝未曾表态,下面的人也会自觉揣摩上意,如张悟一般的老人,大抵是要受委屈的。前年张悟告病,算来她如今也是七十八岁了。
很该正一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