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乃是一国根本。又是初创,翻阅古今史记,也并无借鉴。其中种种,皆需当今朝廷一一摸索。”
说到这里,张昭微微顿了顿,旋即继续道:
“去年科举,正是初创,其余倒是不曾头疼。唯有初试筛选士子,着实是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这才有今年准许鹿门书院、稷下学宫弟子推免初试之政!”
听闻此言,一众鹿门书院的先生这才露出恍然之色。
司马徽、庞德公此前虽然早有猜测,但此时心中猜测得到了确认,亦是了然地点了点头。
沉默片刻之后,司马徽却是继续开口道:
“今上和朝廷的意思,是让我鹿门书院,负担起科举初试之责?”
说到这里,他有很快地摇了摇头,道:
“想来不是,我鹿门书院如今虽然有所发展,但可无力承担筛选士子的职责……今上的意思,是以我鹿门书院试验一番?”
萧承点了点头,道:
“的确是有此意!万事万物,实践方能得到真知。一国之政,绝不是一拍脑袋便能够实施的,所以正式颁布之前,总要见一见成效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便听到一道声音忽然响起,道:
“今上的意思,是想要减轻朝中负担,让书院承担筛选参加科举士子吗?”
萧承闻言,朝那边看了一眼。
此时说话的,正是那朱升。
“没错,朝中改制,如今已在各州郡布政司之下设立提督学政,主管各地官学建设。朝中预想的,便是今后科举由各地官学,配合朝廷认可的民间书院,来接过筛选科举资格的职责。”萧承沉声道。
如今云国,因为佛门,夏、黎两国的贡献,那是前所未有的阔绰。
虽然此前没有过多提及,但今年腾出手来的萧承,可是在国中大刀阔斧地动手。
兴修水利、鼓励商贾、注重农桑、设立官学等种种政策,已然在国中开始实施。唯有此前朝中官制未曾改革,所以效果不显而已。
朱升看着上首端坐的雍容贵气的少年,已然确定了萧承的身份。
他强忍住心中惴惴不安,深吸一口气,出言劝谏道:
“若是这般,只怕效果并不明显!”
萧承闻言,却是当即道:
“细细说来!”
朱升连忙起身,振声道:
“此法,不过聊胜于无,无法接过朝廷筛选士子的重任!设想有两名士子,一名才学渊博,不屑以此法直入科举复试。而另一名才学浅薄,无法通过官学的考核,还是会选择前来京中参加科举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