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生成小郎君,要不然十年之后方家又多个探花郎了。
母亲冯婉对大女儿说:“女子有其他的功课要做,不比科举简单。”
父亲方瑜叹息:“时事如此,你现在多学多想,长大才能有别的出路和选择。”
等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冯昆玉和冯昆熠也收拾好了行囊,回原籍备考,准备继续参加科举了。
方安成小朋友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分别”一词的滋味,哭得稀里哗啦。
“你们快点考完回来。”安成抽抽噎噎地说。
两个大表哥对方家的弟妹也很有感情,依依不舍地话别。
方瑜替两个大侄子写好了复习计划,这时板着脸训导他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计划来,争取快些考下功名。
这时,美臻已经写完了三十九回的内容,可惜距离结尾还有很远的路。
为了丰富剧情,美臻把主角定为七人,主要围绕花家来写。有花家两兄弟,一个敏而好学,一个比较懒散。还有花家两姐妹,主要是日常戏和感情戏。剩下的还有邻居叶家的兄妹和花家长子的小青梅。
七人各自性格不同,人生的机遇和选择也各自不同,又相互交织。
科举考试和市井生活是平行的主线,主打日常平实风。
美臻的创作生活是快乐与累挺并存,偶尔想偷懒也无处可偷。每隔上十天半个月,美臻就会威胁监工哥哥,说要收拾包袱回老家。
监工方瑜乐此不疲。他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要激励和鞭策,他很荣幸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监工人。
方瑜还鼓励妻子也投身进文学创作中。
冯婉做为当家主母,日子过得也挺单调。而且她还比较传统,虽然有梁珍珍的前车之鉴,她也总想拉着丈夫再生一个。
方瑜把道理讲了又讲,冯婉嘴上答应得好,可心里还是想多子多福这套理论。
再者,人总会有侥幸心理。冯婉觉得她身体好福气壮,就算多生几个也不会有事。而且这时候哪家的妇人不是五个八个地生啊。
只要是有条件、没被丈夫冷落的妻子,肯定是要生到不能生为止。
尤其是像冯婉这样的官家夫人,她们吃得好养得起,身体营养充足,并不像百姓家吃不起肉的妇女那样,可能生到二十五六就衰老生不动了。
很多贵妇人三十五六还能生呢。
冯婉立志像这些能生会养的贵妇人看齐。
方瑜招架不住冯婉的痴缠,只能搬去书房守身明志。
为了分散冯婉的注意力,方瑜就鼓励冯婉和美臻一起写话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