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听之下,似乎毫无规律。但却带着某种奇特的色彩,如同在透过道道光线的原始森林中,被惊起而飞快飞走地鸟儿般。
随即,左手接连奏出了几个低沉的八度音,在这个地方,秦川看似违反常规地连续踩下了踏板,使得钢琴发出了巨大的共鸣声。
整个不到四分钟的演奏,音乐一直由这种单调的双手快速下行。搭配着那带着强烈重金属感觉的重低音组成。但每个乐句,都有着一丝细微的变化。
看着秦川的演奏,我心里不得不叹服他的毅力。作为二十世纪钢琴作曲家的梅西安。其作品可以说是钢琴作品里比较生僻的,很少有钢琴家愿意去碰他的作品。原因很简单,梅西安的作品大量采用了无调式地、近乎于印象派的写作手法,几乎每个乐句都是无规律的、充满变化的,这使得同样长度的乐谱,要背下一首梅西安的东西,要比背下一首贝多芬的或是莫扎特的要花费长达数倍或数十倍的时间。我曾经在刘震的要求下练习过一首梅西安的作品《鸟的苏醒》,那可以说是我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不过数张的乐谱,我整整用了两个多星期,才“勉强”弹奏下来,但说到音乐表现力,却根本谈不上,那段时间。我曾经一度十分厌恶钢琴,连碰都不愿意碰,就是因为这首曲子。大量毫无规律的、快速的乐句,如同最夸张的印象派油画般的、乱七八糟的乐谱,无数频繁的力度、速度、表情记号,我几乎被这首曲子逼得发疯了,同样的时间,我几乎可以背下三到四首奏鸣曲了。第一次,我有一种面对乐谱无力地感觉。
钢琴家们不愿意去演奏梅西安的作品地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受众太窄了。梅西安的作品,几乎颠覆了所有传统的创作手法,他力图用单一的声音,来表现出多种东西,像视觉、触觉、味觉……只是要达到这种程度,不但对于钢琴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听众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观众都具有像刘震那样的欣赏水平!大部分观众,根本听不出梅西安的作品的妙处,就像此刻,台下的许多观众已经皱起了眉头。
“这人弹的是什么东西,一下一下的,我怎么看着像瞎弹呢。”
“不能吧,你听不懂就别乱说,人家可是第三组的冠军呢!”
“啥玩艺儿,一点儿也不好听!”看着秦川弹得投入且享受的样子,我不得不承认,这秦川,确实和普通人不一样。我的眼神向评委席看去,却发现刘震则是一脸享受的样子。我不禁又想起了他和贝洛夫在几天前的音乐会上的情形。
“看来,刘老师倒是很喜欢梅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