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不然又不是生离死别,不用那么哭。
但过去不一样。过去你就是两家就隔一条街,那女儿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没事儿不许回娘家。不然会被外人讲究,说婆家对女方不好,这才老往娘家跑。
叫第三次,母亲就要哭着把女儿送上轿。如果女儿家要是还有个兄长的,也可以让兄长把女孩儿抱上轿。这叫“哭上轿”。
可李狗子家里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可就没别人了。于是这几步就都省了。我爷爷喊第一声儿的时候,她就往哪儿一戳。
我爷爷一看,得嘞,再来一声吧。结果这位还是一动不动,跟木桩子似的。非得等我爷爷把三声儿都喊齐了,这位才非常干脆的一撩轿帘儿,坐了进去。
“好家伙,还真规矩。”我爷爷心里一笑。接着喊“上火盆~今后小日子红红火火。”
有人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火盆儿端了上来。那火盆儿里放了一支火熜。上面还撒了些香料、檀香之类的东西。把它放在新娘子的座位下面熏着。
这个火熜就是指麻茎捆扎成的火炬。这东西本身火焰不大,就是抗烧。所以才用它。
这还没完呢,然后是“绑席子!子息延绵长长久久。”有人立刻在花轿的后轿杠上绑上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等都弄得了,我爷爷把轿帘儿往下一放,喊了声“起轿~”,这时候所有人就都已经从震惊之中清醒过来了。
接下来该放炮的放炮,该吹奏的吹奏。这接亲的队伍就开始往回走了。我由于是看热闹的,所以并没有在队伍当中。
所谓旁观者清。我看着整支迎亲队伍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您看啊。一座普通的小村庄里,早上七八点钟太阳还没那么大。
一队古装迎亲的队伍走在柏油马路上面。打头儿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白胡子老头。穿着一身缎子面儿长袍,胸前带花。胯下骑马。
左右两位打灯笼的各自一身西装,脚下皮鞋锃亮。他们身后是八个壮小伙儿,抬着一台拼凑起来的轿子。
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最可恨的就是轿子后面这支吹喜乐的乐队。估计是职业原因,所有人都没有个笑模样,哭丧着脸不说,就连喜乐吹的都跟哀乐似的。整个儿拍子都慢了三拍。那尾音再拉长一点儿,整个儿就是个丧曲儿。
就这场景,看得我是脊背发凉,鸡皮疙瘩是一阵一阵的起啊。
不过我爷爷倒是没什么反应。这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路无话。等到众人回到村长家里,花轿抬进门,男家依然是奏乐放炮仗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