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阴间少受点罪。
这帮人后面是三、四个放炮的,紧接着就是抬着供奉死者遗像灵位的。再接着是举花圈幢子的队伍,中间是吹打乐队。
再往后是孝子拉棂,这叫执棂栓子。孝子拉灵,就是孝子左肩膀上拉一根连接棺材的绳子,绳子上拴一个白布套。老大陈国富演这个角色。
后面跟着执幡者,也就是打幡儿的,一般是民间法定第一传承人,这是陈家老四陈国良的角色。其他人就没有了。本来还应该有人执烧香棍、执灵布。并且按五服制度将亲属疏密远近排列一番的。那站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
不过陈家情况特殊。五兄弟都没结婚,哥儿几个娘又死的早,叔伯兄弟也没走动,所以后面这些排场省去了。
这是这场白事儿中唯一的缺憾。不然那场面还能再壮观许多嘞!
这送葬的队伍从丧家出门,走走停停,但凡经过村落的十字路口、广场等公共场所,都要吹打一番,请了戏班的也要尽情地表演一番,这叫停棂路祭。
有讲究的文化人家还要在这个场合里念些悼词来彰显书香门第。陈家是村长家,自然也少不了弄些排场。
我爷爷将这活儿派给了村里的会计,给这孙子愁滴啊!没弄过啊!结果还是按照村里小学开运动会写讲演稿的套路写了几个。
“春风吹战鼓擂,村长家出殡谁怕谁!不服你家出一个?谁家一死就是仨!”
还有“你看那抬棺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的朝主席台……呃……朝村口儿走来了。他们的口号是出殡第二,友谊第一!”
反正就是诸如此类的吧,那热闹程度绝对堪比村晚。
不过咱说就这么折腾,那棺材可不能落地。落了地,那是不详之兆!意味着死者不想走,十有八九晚上会回家找人作伴儿滴!
那这时候咋办呐?总不能十几人抬着棺材站这儿看热闹吧,他累啊!所以为了应付这种情况,一般把棺材放在凳子上,孝子贤孙们安次序面朝棺材跪坐成一溜。等主丧的估算到下葬时间了,再让抬棺的往坟头儿上走。
这最后就是下葬了。这个自然不必细讲究。他陈家几兄弟也没有个一儿半女的摔盆子啥滴。
所以到了最后,这“打墓”就成了彰显气派的地方了。
啥叫打墓?就是选坟莹地。这可比选房基地还重要。那村长家可不能随便就埋在村里公用的坟圈子里。我爷爷头天晚上就帮他们家相看了一块好地方。就在田岗上一棵百年的老榆树下面。旁边就是沤粪浇地的“化粪池”。
这事儿讲究多,你得看啥是“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