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俸禄,已经是朱允炆给到资本最大的鼓励了。
将全国各省的粮长(地主阶级)、商会会长(资本阶级)全部收拢进工商联之中,就代表着朱允炆打算由中央亲自出面,来协调处理两个阶级之间将会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虽然,任由新兴的资本壮大可以动摇和对旧有地主阶级产生冲击,但同样,也会使得资本这只幼兽快速的壮大,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因为,传统的依靠土地来享福的地主们,绝不可能是手握海量流通财富的商人们的对手,后者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力量将会随着资本的壮大而迅速串联出一张巨大的交互网。这个优势,是地主阶级所不具备的。
大明,只会姓帝,绝不可能姓资!
但朱允炆又不可能完全放弃资本,要不然他就没有必要想办法构建银行业了。
资本有其危害性,也有显著的积极性。
工商联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其危害性而发挥其积极性。
严震直走的倒也干脆,或许他心里早就做好了这般准备,毕竟几年前的官员适用条例颁行之后,他就有这种预感。
他的兄弟、子侄经商的不在少数,虽然每年都会准时准点的向当地商管部门申报收入和缴税,但这终究是拖了他的后腿。
早离开早好,省的将来万一被自己的家人连累,就怕不仅仅是丢官弃职那么省心的下场了。
再说了,担任这个新成立的工商联大臣,严震直细细一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啊。
好歹待遇上他领受的正一品,也算等同于三殿学士衔了。
虽然他严家看不上这一年几千两的俸银,要的,是这么一层颜面。
郁新致仕、严震直退阁,内阁辅臣中一下就空出了两个位置,尤为重要的,便是浙党在朝堂之上的顶梁柱全没了。
而随后朱允炆的选材又补上了这个缺口。
户部尚书夏元吉增补入阁,一步到位的成为了新的文华殿大学士,解缙终究是没能走上这一步。
他是个神童,大了是英才,但也仅限于此了。
编修好《建文大典》和各种各样的皇帝语录、思想精要才是他的任务,搞文字的就安心搞文字。
缺乏大局观仍然是解缙身上明显的弊端,朱允炆不可能视而不见。
夏元吉虽不是浙江人,但他从入仕以来就跟着郁新一路在户部耕耘,是在浙党的怀抱中长起来的,自然被浙党奉为天然的接班人。
除了夏元吉之外,余姚籍出身的礼部尚书王谦也顺利增补入阁,另一个呼声极高的吏部尚书朱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