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这第一层的表象,朕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懂得修生养息的仁政可以增强国力,朱允炆对此已是非常满意。
“你能通过观史知晓仁政之重要已是殊为不易,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史书,其他的朕来教你。”
朱文奎马上恭敬跪下:“求父皇教诲。”
“你我父子,不用多礼。”
拉起文奎,朱允炆谆谆教诲起来:“所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条仁政,为何几千年来的朝代都可以通过这办法来增强国力?就是因为朝代的初期人少而地多。
国家的国力尚未达到饱和,所以需要大量的丁口百姓来充实疆域,开荒垦田,如果不降低赋税和减少徭役,百姓就无力生养。
一旦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丁口的繁衍速度自然会极大的提升,人多了,良田就多了,国力就昌盛了。国力越是昌盛,则民越富;民越富,口越多;口越多,则田越多,继而国越强。这就是良性循环。
而一个朝代的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朝代开始走向灭亡的时候,盛世即末世。”
车厢内的媳妇孩子都疑惑起来,朱文奎当先问道:“既是盛世,怎么又会是末世呢?”
“因为国内已经被充满了。”
朱允炆向小家伙解释道:“好比一个水缸,满则必溢,若是满了无处可溢,里面的水越屯越多,这口水缸就会炸裂。
一个朝代因为施仁政而富强,人口快速繁衍,但是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没了地,新生的百姓怎么过活呢?
越来越多的百姓需要吃饭,没饭吃,就会有矛盾。
这个时候,就需要转移矛盾。
你只看到文景之治缔造了大汉的恢弘大世,可知为何汉武帝要跟匈奴大打出手。除了为了骨气不再和亲之余,便是大汉的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矛盾的苗头,汉武帝需要一个转移矛盾的渠道,而对外的战争和扩张,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几十年的仗打下来,大汉打的筋疲力尽,无数的百姓扎紧脖子,勒紧腰带都在支援这场大仗。最后这场举国之战以我汉人的胜利而告终,我们既收获了万里马场,也死去了无数的百姓。这才有汉武一死,昭宣中兴的局面。”
朱文奎吃惊的张大嘴巴,这还是他头一回听到这种解释,只觉宛如天方夜谭一般。
“仁政既是好,也是坏。”
朱允炆含笑道:“暴政既是坏,也是好,很多的东西你要看全面。唐有贞观之治、神龙之治、开元之治,可谓是国力达到了巅峰,仅在册之丁口已是万万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