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哪里肯信?只当王宵猎想钱想得头昏,没有再说。
宋朝的茶大多是团茶,用蒸青制法,压成团。喝的时候碾碎,与姜、桂皮等同煮,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汤药。其余风,应该是日本的抹茶。除了团茶之外,一些低端的茶叶不压成团,称为散茶。历史上是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命贡茶用散茶,不用团茶,团茶很快消亡。由此也发展出了后世形形色色的茶。
前世的记忆里,王宵猎记得的茶,无非是绿茶、乌龙、红茶、普洱,还有一些小类。大致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绿茶了。
以中国人的口味之刁,好喝的茶当然是后世的制法。朱元璋时贡茶废团茶,当然也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随着时间,茶的制法发展出了新工艺,有了基础。
日本人的性格独特,他们保留抹茶,并发展出一整套规矩,不能从口味分析。大多数时候,日本人传统文化,与口味的关系并不大,自有他们的逻辑。
王宵猎到信阳军,就是要制出后世的茶。虽然对制茶不熟悉,但总看过几次纪录片,大致的步骤还是记得的。有了这些后世的步骤,自有能工巧匠制出好茶。
第145章 新工艺
信阳军东南为震雷山。山不高大,林木茂密,风景清幽。出了信阳军城,走十几里,便就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小山。这一带多雨水,终年水气弥漫,正是种茶的好地方。
王宵猎带着张均,清晨出发,到了城南的茶场。
此时茶的种植官府管理得较严,一般不允许随便种植、买卖。而是由官府统一安排,到了季节,由官府收购。销售渠道掌握在官府的手里,管理人员自然想方设法压榨种植户。
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场光州第一,信阳军第二。不过到了宋朝,光州附近的茶场地位重要。信阳军虽然也种茶,想制成团茶卖给官府可不容易,大多制作散茶。
到了茶场,早有管理的吏人前来迎接。请王宵猎等人在厅堂坐了,小心伺候。
尝了送上来的茶,王宵猎道:“一路行来,我看这里一带云雾缭绕,是种茶的好地方。为何朝廷在光州设茶场,却不在这里?尝着这茶,也确实差些味道。”
吏人道:“回观察,信阳军历年种茶,只是茶质一直不好。再者说产的不多,官府自然不在这里设茶场。都是我们收了,一起押到光州发卖。”
王宵猎道:“现在正是收茶的时节,不知还有没有未收的。”
吏人道:“大多都已经收了。剩下一些多是新长出来,已经春深,不值多少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