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也不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从一开始,万尼乌斯让马克曼尼人建设它的目的,就是为马克曼尼城提供一个屏障——毕竟,经历了和克拉苏的大战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克曼尼人的实力恐怕都恢复不过来。
所以,和马克曼尼城那密集的居住区、宽阔的农田、大规模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垃圾处理架构完全不同,马克曼尼卫城虽然内部也有要塞,要塞里也有粮仓、武库、水井,外围的居住区却要小而且坚固得多。而在居住区之外应该是农田的地方,却不是农田,而是种满了牧草——卫城的粮食供给,主要靠的是牲畜而不是农耕。
和马克曼尼城比起来,马克曼尼卫城更大的区别就是居住区外坚固厚实的围墙,以及居住区复杂的通道——这些工作量大到让日耳曼人也叫苦连天的设计使得马克曼尼卫城变得极难贡献——即便敌人夺取了城墙,马克曼尼人在撤入后面的要塞之前,还可以依托居住区的各种通道对敌人进行逐步的阻击,赢得更过的时间。
而且更加缺德的是,由于居住区里的通道虽然多但却并不宽阔,完全无法通过大型攻城器械。
也就是说,就算敌人夺取了外面的城墙,巷战获胜驱逐了居住区里的散兵,面对最内层要塞的城墙,还是得拿人命来填。
当然,敌人也可以选择逐步拆除居住区里的房子,直到清理出一条足够宽的通路,然后再把攻城器械开进去。
但是,时间就是金钱啊——顶着内部要塞城墙上的攻击,在居住区里整个拆出一条通道来,少说也得十来天时间——有这个时间,来自周边部族的援军早到了。
这种工事体系,唯一害怕的就是敌人是罗马人,而且足够聪明能够想到把弩炮架在房顶对要塞内墙发动攻击的办法。
但是,想要这么做,罗马人还得先把房顶加固一下——尽管这些房屋的房顶铺垫着木板,要承载弩炮的重量并不是问题,但如果弩炮发射起来,巨大的后坐力将房顶摧毁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相比之下,南马克曼尼城就难免显得不伦不类了——这座三族混居的城市,说穿了其实不过是中心一座公用的要塞,保护着粮仓、武器库和蓄水池,外围则是四个部族各自聚居在一起——甚至,就连这三个部族的田地、水井这些,也都是分开的。
不过对于这一点,万尼乌斯也并没有过分苛求。毕竟,民族融合是需要几代人时间的,并不是万尼乌斯说融合就能融合的。
马克曼尼地区里,最后一个受到万尼乌斯关注的,就是他修建在马克曼尼卫城南部一天距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