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之后有三个门,分别通向两个卧室和一个专用的厨房。两个卧室之间又有门连通。
接下来,所有的房间都建造成棱角分明的方形,并且一间挨一间,每十九间房子围成一个方框并留出一个出口——这样一来,每一个方框里就有十九名日耳曼战士,即便被人突袭也能迅速的组织人手予以反击。而每个方框里,都单独建有一个蓄水池,用于储存日耳曼人的生活用水。
方框和方框之间由宽阔的道路连通并隔开,整齐的排列并构成了整个村落,又留了八倍大的空地方便在未来容纳更多的居民。而村子的外围则由围墙保护起来,围墙的外围又有排水沟保护。村子的正门有吊桥用于使人们方便的进出村子。
在村口处则是巨大的食堂——毫无疑问的,这里是所有日耳曼青年公社成员吃饭的地方——除了巨大的锅灶之外,这里还应该有一大堆的圆桌和木墩,方便日耳曼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食。而将来这个村子里所种植的粮食收割后,有三分之一的粮食也将储存在这里——另外三分之一存在万尼乌斯居住的那个方框里,最后三分之一则分给每一个人作为储备粮以防万一。
而在村子的东方,被计划开垦为农田的平地旁则挖了一个巨大的深坑,用于装载所有日耳曼青年的生活垃圾并进行沤肥——根据万尼乌斯订立的规矩,每一个方框里的十九名日耳曼战士每天要由一个人将所有十九个人的生活垃圾和粪便都收集起来,用大桶运到村外——而垦植队的人则负责将整个村落的生活垃圾用车拉到沤肥坑里。
而村子和农田之间,则是牲畜养殖区——按照万尼乌斯的计划,这里也需要建起有围墙和排水沟环绕的房舍,用于圈养牲畜。
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说的就是万尼乌斯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尽管他制订了宏大的计划,将所有的日耳曼青年都震得五体投地,但实际情况是,他组织的建筑队一共也只有三十二个人,想要将他计划中的东西全部建设出来,没个两三年是不太可能的。
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只建设房屋部分,以目前的人手,想要给所有人盖好日耳曼式的房屋,没有三四个月也不太可能——到时候,早到冬天了,没房子的同学就只好喝西北风了。
然而,在日耳曼青年们对万尼乌斯的信任再次出现动摇的时候,来自二十一世界的死宅在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上的优越感就再次体现出来了——从一开始,万尼乌斯想盖的就不是日耳曼式的木屋,而是我大中华国东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所建造的方便快捷密不透风冬暖夏凉的土坯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