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官员表现很好,实际职务、差遣升得太快,那么其阶官升迁速度往往是追不上的,容易出现“低品级待遇干高品级的事情”。
相反,如果是一个官员表现中庸、但资历年限很老,年功序列积攒很多,就容易出现职官低、只给些退居二线的差遣,但阶官很高,就类似于后世很多等退休、退出权力斗争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安置到闲职上,等高退休待遇”。
赵子称之前升姑苏知县都还没多久,而放出狱后临时权任苏州通判,当时那一次就只是临时加了差遣,而级别待遇完全没动。所以直到此次皇帝又下旨给他升官之前,他享受的还只是县级的阶官待遇。
这一次升官,仍然是职官、差遣大踏步升,而阶官几乎不动,只从朝散郎变成朝请郎。
相当于“拿着县级工资待遇、干着地级市的活儿,而且这个地级市还是省城”。不过赵子称也不是靠工资俸禄过日子的人,他根本不会在乎这些东西的。
但这样的操作,也给赵佶明年把赵子称调离埋下了操作空间。因为赵子称的阶官还很低,明年只要大幅度提升其职官,就可以让其实际差遣变差一些,对外说起来还是明升暗降。
因为赵佶拟用于安置的登莱地区,肯定是比杭州要穷太多的。差遣已经是知杭州,调去知莱州就是妥妥的贬损。但如果调过去的同时,把阶官提到与正常知州平级,甚至还略高,那就能堵住天下人的嘴了。
赵佶的一番操作,最后了五天左右时间,正式走完流程,随后再按正常流程发还江南。因为这次的人事任命并非特急军情,也就没必要用六百里加急。
传旨使者不过日行百余里,前后了快半个月才到杭州,宣旨时已是腊月初。
……
腊月初二,已经在杭州驻扎了快二十天的赵子称,终于等来了朝廷的旨意。
这二十天里,赵子称当然也没闲着,他需要临时帮着调度王禀、杨志等那一路浙南平叛军队的军需后勤。
至于往浙西平叛的刘延庆、刘光世那一路,后勤就不需要杭州这边负担了,全都让金陵、镇江那边的官府解决。浙西本就地处江浙之间,两浙路今年已经够惨了,让江南东路(相当于现在江苏的苏南部分和安徽的江南部分)承担一部分也是应该的。
借着这个军需调度的名头,赵子称也初步实际掌握了杭州城的民政、财政治理情况,把当地的重建工作大致梳理了一遍,整个杭州目前仍然是军事管理的状态。
所以其实在旨意抵达之前,赵子称基本上已经在事实行使杭州知州的职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