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全力研发我们自己的飞控系统……”
王韬想了想,又补充道:“还可以攒几台机子,咱们对外销售,赚一些钱。”
李泽湘没开口,他知道自己学生的提议有些过于小家子气了。
以徐良的野心,又怎么可能看得上这种小生意?
徐良笑了笑。
王韬的思路还是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前世的大疆就是这样发展的,就像攒电脑那样攒无人机,然后卖掉赚差价,靠这些钱来支持飞控系统的研发计划。
大疆攒出的飞机,价格卖的还不低,卖给国企20万元一台,但产品给领导演示过后,就被束之高阁了,或者产品被领导带回家给儿子玩了。
销量很有限,难以成为一家大公司。
再加上王韬年轻时候手腕和经验不足,团队很快就分崩离析,有人偷偷把公司的设计图纸给卖了。
甚至更坑的,还有竞争对手买了图纸,再买通大疆的内部员工,用大疆的设备做产品测试……
早期的大疆之所以能存活下来,跟王韬那股子偏执劲儿,一定要把事干成有很大关系,跟李泽湘的多次帮助也有莫大干系。
徐良把目光转向李泽湘,他想听听这位具有市场化思维的科学家的意见。
后者也注意到了他的眼神。
王韬是首席技术官,他只要关好产品研发就够了。
但作为大疆ceo,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是他的事情。
“徐总,我认为大疆的目标是生产普通人能买得起的,消费级别的无人机。
根据这个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成本。
现在市场上的无人机一台就是十几万、几十万。
它是一个十分小众的产品,只有那些真正喜欢航模,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买得起。
如果要把无人机大规模推向市场。
制造成本至少要压缩至当下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才行。
第二,供应链。
这段时间我专门研究过无人机市场。
发现没有整机销售公司,都是玩家自己diy,或者买人家diy的产品。
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还拉高了价格。
总之,成本过高,导致售价过高。
从而使得销量很低,自然不会有供应链厂家专门生产供应无人机的各个零件。
如果我们能给供应链厂家十倍、百倍的订单。
就会有人看得上这门生意,从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