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
一元之差,张仲谋没有选择福特而是选择了“希凡尼亚”。
这个选择诞生了当前半导体行业中最重要的人物。
张仲谋在“希凡尼亚”完成了从一个行业小白到半导体工程师的转变。
当时正值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大潮,半导体行业缺人现象非常严重。
所以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以获得一份工作。
成了风口上的那头‘猪’。
在入门半导体行业后,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他得到了德州仪器的青睐。正是在德州仪器,张仲谋认识了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工程师,这个人叫做杰克·基比。
两人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
一天,杰克告诉老张,他正计划把电晶体、两极体,加上电阻,组成一个电路放在同一颗硅晶片上。
在这个之前,所有的电路都是分离的晶体管,通过外部连线进行连接。
而杰克.基比的想法是在同一块硅晶片上将这些集成在一起。
他给这个电路起名叫做“集成电路”,简称ic。
后来,杰克·基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场革命到来了!
集成电路可以把芯片做的很小,功能却可以做的很复杂。
小小的芯片带来了却是计算机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此以后,老张就和集成电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德州仪器的专长是芯片的制造。
他的工作很快获得了公司的认可。
并在1961年9月在职考取了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博士生。
麻省理工博士落榜的阴影一扫而光。
而这时他已在三大名校呆过(哈佛大学一年,mit的学士、硕士,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光环罩身。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行业大牛’。
1964年33岁的取得博士学位的张仲谋重回德州仪器,这里将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他。
1965年,他升任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
1972年,张仲谋先后就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
此时德州仪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万员工,其中一半归张仲谋管。
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
1982年,身为弯弯地区的二把手,行政院长孙运璿,给张仲谋发了一封英文版的offerletter。
在信中,孙运璿诚恳的希望张仲谋担任工研院院长一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