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不会再另外钱时间跑到县城去。
即便有,也很少。
我家里就是种地种大棚的,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妈从来没去看过农作物诊疗。”徐良道。
他小的时候还记得镇上有提供这种服务的店,而且还配备了显微镜,搞得像模像样,但那是九十年代。
进入千禧年后直接消失了。
他不清楚具体原因,但如果赚钱的话,相信肯定不是这个结果。
“这样吧,你先弄几个试点,看看效果再决定是不是全公司推广。”
刘强西点头答应下来。
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还真怕徐良仗着自身的经验,直接给他否了。
农作物诊疗如果发展起来,会成为德农农资连锁的卖点和重要赢利点。
他不想轻易放弃。
“屯河农业,限于华夏的土地现状,我们很难增加农业用地的面积,所以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
在德隆时代,屯河农业在疆省开辟了四个大型农场,掌握着40万亩土地,种植西红柿、枸杞等经济作物。
但德隆的这些土地,是在荒地上开辟出来的现代化农场,也是类似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这种农场投资成本较高。
而且很难大规模推广。
毕竟疆省的水资源有限。
德农接手后,又投资上千万,成立了两个10万亩农场。
但荒地想变成高产农地,可不是有水就行。
还需要投入各种有机物增加营养,把沙土变成农作物可以生长的土壤。
在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单纯靠种地收回成本太难了。
这也是刘强西想做深加工的原因。
不过发展深加工也不只是他自己的主意,德隆时代的屯河农业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他们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融上。
根本没有资金来推进这件事。
“今年我们开发深加工的产品暂时规划为四种,西红柿、枸杞、大枣和杏。”
四种产品都是屯河农业基础深厚的产品。
尤其是西红柿,在德隆时代就已经拥有12家番茄加工厂,可年产大包装番茄酱30万吨,番茄粉5000吨,番茄红素10吨的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番茄企业。
杏酱虽然差了点,但也有年加工10万吨鲜杏,浓缩杏浆3500吨的能力。
“开发‘屯河品牌’的番茄酱、番茄干、袋装枸杞、大枣干、杏酱等初加工产品,延长价值链,创造更多的营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