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说道:“大王放心,我愿率手下兵马,前往倭国,帮助大王对付倭人!”
金春秋大喜,道:“有老弟相助,本王定能击败倭人,到时候打下的倭国土地,我与老弟共享!”
福信道:“多谢大王。”
于是乎,福信这支百济人马,乘坐着新罗人的大船,朝着倭国进发。
而此时的百济国,正如道琛预料,陷入了混乱之中。
……
太极宫,临湖殿。
李治听王及善汇报了百济最新情况后,皱眉道:“前面不是挺顺利吗?怎么忽然就混乱了?”
王及善道:“回陛下,主要原因是金燕提拔了一批马韩人,担任各地郡将,那些扶余贵族便闹起来了,金燕想要镇压,结果越闹越大,各地的扶余贵族也都团结起来。”
这事仔细一想,其实也不奇怪。
扶余人统治百济数百年,就算福信走了,扶余人的势力依然强大。
只要不消灭这一股力量,百济就随时可能勾结高句丽,对抗大唐。
李治当初选中金燕,就是看重她马韩人的身份。
眼下百济的局面,相当于是扶余人跟马韩人斗,不再是他们联手对付大唐。
这种局势下,只要大唐强势插手,就能帮助马韩人击败扶余人,稳定局面。
他挥了挥手,道:“传旨营州,全力协助熊津都督府,镇压本地的扶余人反叛。”
王及善却道:“陛下,臣以为不必过早插手。”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为何?”
王及善道:“如果我们帮助马韩人,消灭了扶余人,到时候马韩人得了势,未必会感谢我们,还有可能勾结新罗,对抗我们。”
李治沉吟不语,他收服金燕,其实就是为了收服马韩人。
眼下局面下,马韩人再勾结新罗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那你的意思呢?”李治问。
“不如就让百济乱上一阵,让他们自相内斗,等两边力量消耗差不多了,百济百姓也厌倦战争了,我大唐王师再发兵平乱,不仅能消除隐患,也能得到民心!”
这个法子不太人道,不过确实最稳妥。
“这个主意是你想到的?”李治看了王及善一眼。
王及善坦诚道:“是国舅的建议。”
李治点头道:“好罢,传旨营州,先静观其变,不过熊津港要注意些,准备好托底,别让金燕死了。”
王及善道:“臣领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