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沈艺卿,沈鸿的孙女,一边接过礼物一边不好意思地:
“真抱歉,我刚才还以为您是跟我爸同龄的专家呢,毕竟973项目的成员听起来都应该是教授级的人物。”
“没关系,这样的误会挺常见的。”许宁淡然回应。
他早已习惯于人们对他年轻外表的惊讶,这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简单寒暄后,误会轻松化解。
引路的是青华大学的颜永年教授,当年重型模锻压机设计团队的关键人物之一。穿过堆积如山的旧报纸,他们来到了沈老的卧室。
“沈老,非常荣幸能来拜访您。”许宁握住了这位老科学家的手,感受到那几乎干枯却依然温暖的触福
沈老虽然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铄,只是身体略显虚弱。沈艺卿早前提醒过,谈话不宜超过一个时。
直奔主题,许宁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重启重型模锻压机研发项目的构想,并强调帘前航空制造业对此类设备的需求。
听到这里,沈鸿原本颤巍巍的手中拐杖仿佛突然有了力量,他的眼神瞬间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当年项目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几个棘手的问题,长时间未能突破,导致上级失去了信心……”
沈老喝了口茶,开始详细解释起那段历史。
“我们当时在液压系统、电气装置和控制组件上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遇到了三个主要难题。”
“首先,对于机器主体结构的研究不够深入。最适合超重型水压机的框架应是板框组合式,这种设计在漂亮国、苏连及其出口到法都国的大型水压机中都有应用。
然而,为了达到同样的性能,我们需要精确计算结构应力,这对我们来是个巨大挑战。
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作为替代方案,尽管理论上可以满足需求,但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可靠性难以保证。”
“其次,设备振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实验阶段我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最后,国内没有符合标准的液压油也是一个障碍。
要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时间进行研究。
遗憾的是,在我退休后,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项目也就此搁置了。”
老院士谈起这些技术问题时如数家珍,情绪激动,甚至需要孙女沈艺卿的帮助才能平静下来。
当提到现在的技术是否能解决当年的问题以及6.8万吨水压机的审批时,沈鸿的眼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