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量。”
当然,我心里其实挂念着董秉印曾经为项目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可能面临的困境。
不过这些想法只能埋在心底,毕竟现在不是谈论预知未来的时代,这样的言论只会被缺作玩笑或不祥之兆。
因此,我选择了最稳妥的回答方式。
戴国荣似乎只是随口一问,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
他此次前来巴厘航展,虽然也参与相关活动,但他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国家科工委高度重视的大飞机项目。
波音与麦道的合并虽未最终敲定,但各方心知肚明,这几乎是无法阻止的趋势。
撕破脸皮对抗漂亮国并无益处,因此各国开始为自身争取有利条件。
这场悬而未决的合并案对麦道打击尤甚,尤其是沪飞的md90项目几乎停摆,许多美方工程师被召回或遣散。
调查后发现,当前资源不足以完成一架完整客机的制造,沪飞再度面临停工待料的困境,这次,大家都知道原料可能无望了。
戴国荣从文件夹中拿出一系列资料放在桌上:“今早上收到消息,航展闭幕后,图波列夫和米格主动接触了我们。”
许宁立刻警觉起来,拿起最近的一份文件查看。
这份会谈纪要显示,初次会面主要是互相摸底,并未提出具体条款。
但从俄方代表,特别是图波列夫领队的问题来看,他们显然对华夏与欧洲协议背后的市场潜力感兴趣。
“我明白图波列夫的兴趣,但米格呢?”许宁翻阅文件,找不到米格公司与项目的关联。
他知道米格在90年代有几个客机计划,但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唯一实现的米格110又与自家新舟60定位相似。
“这是因为图波列夫未来的商用飞机将在米格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工厂生产。如果我们达成合作,米格也会参与进来。”
戴国荣解释道,他对俄易斯的情况非常了解。
“我还以为它们的工厂在喀山……”
事实上,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由于未能成功销售米格29改进型,米格公司逐渐衰落;
而图波列夫则依靠国内订单及维修业务勉强维持。至于未来的发展,许宁并不清楚。
“因为之前我们与伊留申的接触,图波列夫目前没有订单,只能另寻出路,而米格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到这里,戴国荣笑了笑:“这一点还是你预见得准,环环相扣,什么都算到了。”
“我……”许宁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
突如其来的赞美让许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