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机发出的电磁波同样可以辅助被动探测;
而如果拥有一款射程足够远的反辐射导弹,那么预警机本身也可能成为攻击的目标。
徐舒在听完许宁的讲解后补充道,他们正在研究一种对低RcS(雷达截面)目标,即隐身目标的探测方法。
这种方法依赖于检测前跟踪(tbd)算法,通过处理未经精细参数提取的原始数据或极低门限的数据来提高信噪比,从而增强被动雷达的性能。
虽然现阶段基于迭代的tbd算法在工程应用上存在局限,但他承诺将集中精力在这个领域,争取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取得突破。
反隐身技术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郭林科看着桌上布满公式和图表的纸张,心中充满了感慨。
原本只是计划进行一些逆向工程的研究工作,却意外带来了体积更、功能更强的战术吊舱,并革新了被动探测和辐射追踪技术。
尽管这些成就可能归功于京航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所,但最终的研发和生产仍然需要电科集团的努力。
“有了这新装备,我们再遇到EA-6b,就不会再重蹈1994年的覆辙了!”
之前那位用潜艇战术来解释被动雷达优势的工程师——林博远,再次发言。
对于华夏空军和电子科技团队而言,1994年的那场空战失利是一段难以释怀的记忆。
这种痛楚通常需要岁月的洗礼才能渐渐淡去,但有时也能迅速找到治愈的方法。
许宁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找到了解决之道,尽管这只是暂时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未来的某一,以同样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深刻的教训。
然而,无论算法多么精妙,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实际的设备和程序来实现。
因此,在确认大家都理解了他的讲解后,许宁开始分配任务,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我们将分成三个组来加速项目的进展。”
他首先看向郭工:“郭工,请你带领一支队返回南京,在歼8c的1472雷达上加装两组线和配套软件,赋予其被动探测功能,并进行飞行测试。
我会与112厂协调,从尚未交付的成品中调出一架用于改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郭林科点头同意,并挑选了四名同事加入他的队伍。
“在南京,我们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所以其他人可以留在这里继续工作。”
“好的。”许宁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