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后,许宁在阎良的工厂区漫步,思索着未来的规划。
凭借胸前挂着的八三工程工作证,他可以自由穿行于大部分区域,只有少数建筑需要特别许可,不过散步自然不需要去那些地方。
他心中盘旋着一个疑问:1996年的涡扇10究竟进展如何?
除了核心部件如燃烧室、涡轮、风扇、轴承和尾喷口外,他最关心的是涡喷14。这款发动机虽有现成研发,但如果要改进,仍需尊重原研发思路。
涡喷14虽不像涡扇6那样频繁变动研发目标和地点,但也经历了数次方案重做,未能成为支撑国家空的力量。
“呼——”他长舒一口气,他暗自决定:组建团队是关键,而且必须由我主导。
为了深入了解叶片内部流动,尤其是分离流动的规律,他意识到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新发现,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他突然想到,通过制造大迎角下的脱体流,可以利用分离流动形成的集中涡旋增加升力,显着提升飞机性能。
然而,当前的技术仅能实现二维定常计算,离准三维还有差距。
此时,距涡扇10项目启动已近十年,但其进展并不乐观。1987年立项的涡扇10与涡喷14几乎是并行发展,考虑到这些,许宁的脚步停了下来,准备返回。
他的思绪再次回到了更为熟悉的飞行器研发领域。一个想法不期而至:除了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还需要一个学习和吸收新知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弯曲叶片后,许宁认为只要410厂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八三工程的进度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尽管重生之初他就明白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但还是没想到挑战来得如此迅速。
压气机内气流的复杂流动一旦出现分离,情况就会超出常规理论的解释范围,解决起来非常棘手。
毕竟,重生前的许宁并非才,很多专业知识也只是略懂皮毛。因此,这需要团队成员来搭建基础框架或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
如果最初研发时没有充分考虑除附壁流之外的情况,那么在非标准工作条件下,气流混乱或失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优化叶片研发,增加抗失速能力,从而推迟流动分离的发生。
传统的压气机研发依赖于定常附壁流模型,但这套理论在面对高性能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实现高压缩比和高负荷。
大约二十年前,航空器外形研发已经从定常附体流模式转向了更为复杂的定常\/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