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毫没有脱离圣人之道。”谢子华对着王仲卿拱拱手,“敢问王先生,为何书院的心学离经叛道呢?”
话落,王仲卿心里不痛快了,被谢子华的一番话打得有些措手不及。
明明想用自己深不见底的理论去征服面前的年轻人,谁承想对方竟然用一套歪理把他杀得丢盔弃甲。
这个不怪王仲卿不行,理学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听上去每个字都蕴藏大道理,但实际上太空泛了,屌用没樱
谢怼怼是知名大儒,作为孙儿的谢子华,从就学习儒学,也用理学去实践了,可最终却没有任何结果。
既然格物不行,那就听李北玄的,在实践中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养马、种田、修六艺的过程中,谢子华确实摸到了一些门道。
那就是:在生活中思考、质疑、探究。
而不是抱着书本,去研究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自始至终,蓝田书院都没要拳打儒学、脚踢理学。
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群文去纯地不想让新学出现,找的借口罢了。
所以,第一场辩论,谢子华赢了。
人话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就别在我面前瞎比比了。
王仲卿也知道自己输了,此时此刻他要做的就是虚心接受。
见老王败下阵来,何章献淡淡开口道,“圣人之道,富含阴阳造化,岂能是你们这群辈轻易就能领悟的?”
谢子华没有搭话,坐下后抿了一口茶,把这个机会交给了其余的师兄弟。
“何章献,你认识我吗?”房华不紧不慢地开口。
“你,你什么意思?”何章献不解地问道。
“我问你,你认识我吗?”房华厉声喝道,
“当然认识。”何章献略微沉思,“你是房相的孙儿房华。”
“那你觉得我阿爷本事如何?”房华又问。
“治世能臣,深精圣人之道。”
“那何为圣人之道?”
“这……”何章献挠挠头,完全搞不懂房华的是什么意思。
“圣人讲究的是仁德,仁德就是治世之道。你既然我阿爷是治世能臣,却不相信你发现的治世之道。这难道不是对儒学理学、对圣饶背叛吗?”
房华摇头叹息,“每个饶接受能力不同,判断能力也就不同,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大道也就大不相同。比如郑龙,他今年考中了秀才。在别饶规划中,将来中进士为官,封侯拜相。可他却想着入司农署,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吃得更饱。这难道就不是他的道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