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胤锡不愧是明末难得的战略家,他看问题远比常登贵,林昌锋等人更加深远,而且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常登贵和林昌锋两人在他的眼里,都是天生的军人,而且是靠着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摸爬滚打起来的。他们如今靠着实战和自己领悟,已经可以独领一军,负责一方,但在大战略上,还是差不少的,这需要足够的积累。
当然,陈福在这方面,比他们要强得多,而在这样的军议上常常插不上话的刘体纯和郝永忠等人,更是缺乏战略分析的能力。
“陛下所言极是,以战代练,是提升军力的最好方法。只是,围攻武昌,承天等州府县城,恐难以借此训练大军在平野之上联合作战的能力,这是咱们现在最缺的。”
陈福这个时候自然也有话说,而且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顿了顿又道:
“等到将来我大军北伐,看起来是一场场的攻城战,但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围点打援,最重要的是和清廷主力在城外平野上的一场场大战。”
“哈哈哈,说得好!”朱慈烺一面点头肯定,一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赞赏道:
“咱们的百战老兵还不够多,这也是咱们大军的短板之一,但很多时候,事情是无法尽善尽美的,能让将士们提前感受战场,参与实战,便已经足够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还是要靠训练场上的苦练。朕此前便说过了,若是训练场上流的汗不够多,那战场上必定要流更多的血来偿。”
堂上的一众将领听了,全都出言支持,便是堵胤锡和吴晋锡两个文臣,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赞同加大士兵训练的强度,以免各部又成了当初那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弱兵,乱兵。
其实,这里面许多人对于整个练兵体系的理解,是不足够的,他们之所以觉得可行,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相信朱慈烺这个带着他们不断走向胜利的一国之君。
毕竟,无论是基于《练兵纪要》改良和设计的新兵训练小册,还是重建“五军都督府”,以及已经推行,取得了巨大战果的“骑兵方阵”训练,满朝文武,全军上下,对于这个年的圣天子,都极为佩服。
当然,陈福,常登贵,林昌锋,甚至就是堵胤锡等人,在被朱慈烺用他那半吊子的近现代军事知识熏陶了一年多之后,见识和眼光,其实早已经大大提升。
只不过,他们因为接受的都是些不成体系的知识和理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一些都还是朦朦胧胧的状态。
其实,陈福,常登贵,林昌锋这三个一直跟在朱慈烺身边的大将,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