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
中国军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作战方针,依托山川河流等有利地形逐次抵抗,创造优势条件消耗日军实力。
9月27日,薛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于长沙周围地区,准备与日军决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最终以日军伤亡三万三千余人,中国官兵伤亡、失踪共计四万余人,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中国军队尾随追击,取得重大胜利为结果。
不过在日方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统计中,中国军队阵亡约四万四千人,被俘约四千人,日军则仅伤亡三千五百人。
以会战日军被迫撤湍结果来看,日本自己这一份对外公布的伤亡统计,有极大的粉饰成分。
以往日军在侵略中国中,都是攻城掠地接连获胜,但在此战中却被中国军队打到衔尾追击,自然极不愿意向自己的军民承认这么一份预示战争走向的战败结果,那样会极大动摇军心民心,从而加速日本的战败。
此战过后,日本认识到中国的抵抗力量不容觑,自己已经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速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需要重新调整战略。
从第一次长沙会战,要一直到两年后的1941年9月,日本才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可以看出,中日双方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完全相持阶段。
此后,包括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东等地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日本对中国占领地的统治也受到了动摇,使日军难以集中力量再次对长沙发动大规模进攻。
日本被迫集结两万军队,向八路军所在的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
驻守簇的八路军和敌后武装奋起反击。
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大扫荡,而且历经三个月,歼灭日伪军共计六千余人。
曾经能够在长征中多次以少胜多粉碎国民党军围侥红军,在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后,依然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和高明的战术指挥,打起日本人来也一样有力。
不甘扫荡失败的日军,加紧推邪以铁路、公路为链,碉堡为柱”的“囚笼政策”,试图隔绝八路军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并消灭八路军。
中共方面为了粉碎日本企图,克服国民党内的投降危机,同时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中共决定把酝酿成熟的破袭正太路设想付诸实施,投入一百零五个团,总计约四十万兵力,发动了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
八路军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如游击战、阻击战、运动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