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运力就这么多,就算他吃的再饱,再身强体壮,用再好的拖车,也就提升一倍的运力,而我们这个仅仅研究了一个月,提升已经四倍了。”
“目前是第四款,运输效率是以前的四倍,谁知道一年后能运输多少?十年后,一百年后,说不定是,六十倍,八十倍,一百倍。”
霍海:“有没有可能是,一千倍,一万倍,十万倍?”
杨连成都不信,愣愣的看着霍海。
刘彻更不信了,这不吹牛逼吗?
霍海:“还记得纸厂的水车吗?传动轴把水流的动力传递出去后,将一颗大树砍成木材,只需要一分钟。”
“如果我们找到一种类似的动力,把这个装置安在车上,那这辆车能运输多少东西?”
刘彻:“嘶~”
杨连成瞪大了眼睛:“这~”
公子为了要预算,这设想也太大胆了吧,这确定不是画饼?
霍海:“我记得你们制造这个轻型轨道车,第一代是学习的划船的方式,用推棍,杵在地上前进。”
“第二代是一个圆轮,转动圆轮,用齿轮,驱动车子前进。”
“第三代是单向压杆,为什么第四代是双向呢?”
刘彻也看向杨连成。
杨连成:“因为一开始我们不懂如何使用这种全新的交通方式,所以一开始我们学习了已有的方法,包括拉车法,撑船法。”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种车的速度可以提高到很快,除非马狂奔,其他东西都没法牵引。”
“而马不可能一直狂奔,所以我们就选用了人力。”
“第二代用轮子,车上面的工人转轮一圈,车下轮子转一圈,但是这个方法使用久了,我们发现,它转动的时候第一步非常难,而后面大多数时候是空转,工人的力量浪费了。”
“可如果为了防止空转而增加载货量,工人第一圈的时候没法启动轮子。”
“我们把这种启动后就一直动的力叫做习惯性,简称惯性,而一开始第一圈叫做非惯性,又叫做惰性。”
“然后我们发现,转动轮子很难,但是工人利用身体自重往下压,很轻松就能对抗惰性,用轮子转,用的是工人的臂力,而往下压,第一下用的是重量,第二下开始才开始使用臂力。”
刘彻明白了:“最后你们又发现了下压一次,抬起来杆子的力浪费了,于是做成了双向压杆,四个工人对坐,这边两个人压下去后对面杆子就抬起来了,对面两个工人压下,这边就抬起来了,想尽了办法,让两次下压的力往同一个方向使劲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