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早已崩溃,饶是一些教书先生大发慈悲免除学杂费,普通人家撑死念几年私塾,会读写几个字罢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脱产开销,绝非一户普通人家所能承担的。
更多穷苦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是半文盲,甚至纯文盲。
现在乞活军抛出一个全新的上升渠道,等于在两山之间的悬崖搭建一条人人皆可走过的桥梁,把科举制度抬升至新高度。
尽管大多数士绅对“求贤令”嗤之以鼻,但积极报名的总人数却超过两万人。
其中就包括一些嘴上骂骂咧咧,实则很诚实地报了名的士绅子侄,乃至他们本人……
参考汝宁各县的“底册”数据,全府人口大约一百四十万人,乞活军实控一百二十五万人。
按照先前的县村干部比例,所需两千五百人左右。
眼下总计有两批玩家干部填入汝宁府南北,将近四百人,再招募两千人即可。
第一场考试的读写与常识题,主要用于淘汰不学无术,甚至是半文盲的充数者。
复试的考题五八门,包含算术,医术,历史,策论,地理,建造等等。
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答满整张考题获得及格分数。
真有两把刷子的考生顺利通过复试晋级下一轮。
而那些只知道闭门造车、满脑子四书五经的“好好先生”即便在语言、历史获得高分,但在综合评价上却远远落后于有实用技能的人。
起初参与报名的两万人经过激烈竞争,只剩下六千人进入最终的思想测试。
压轴的题目很简单,只有几个口述问答题——
『大明才是正统朝廷,为何你要背弃正统报考‘反贼’的公务员?你觉得这合乎忠义么?』
『大明当前征收的辽饷与剿饷,对百姓生活造成了何等后果?』
『为何白银一两兑一千文变成如今一两兑一千三百文?』
『你的家中是否出过高官,家里高中功名的有几人?』
『如果你是大明皇帝,你该如何应对关内农民起义,关外东虏入寇?』
『底层百姓为何困苦,他们的压力从何而来,如何消解?』
如果说官绅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脉关系,或许能过五关斩六将,但在这道精心设置的最终考验面前,都会暴露自己的“政治倾向”。
文职玩家们自认经验不足,个人能力一般,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看穿善恶忠奸。
不过他们作为生活在华夏的现代人,都明白一个人的思想状态不仅取决于屁股位置,更在于想选择成为哪种人的强烈动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