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同样大大的拔高,让他们掌握禁军等等高官显爵,都是如此。
但是军功贵族人才济济,仅仅凭借着这些人还不足以,经学士子就是他寻找到的既有能力,对皇权又没有威胁的一群人。
这封诏令从长安传向四方郡国之中,先是在关中之地传开,群情振奋。
关中之地是帝都所在,一向是皇帝最为照顾的地区,现在皇帝赐下了这种恩典,不用多说,一定是关中诸郡最先拿到好处。
尤其是太学要大规模招生,还有朝廷给予的各种补贴,关中离得近,关东乃至于最遥远的郡国估计还没有收到消息,关中人就已经进入太学了。
关中高呼皇帝圣明的时候,这封诏书跨过了大河进入了三晋大地,越过武关进入了南阳所在,一路越过崤函古道,到达东方最繁华的城池。
洛阳!
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关东士子,这里是整个关东消息流转最便捷的所在,从这里前往各个郡国的通道不知有多少。
关东的文华之璀璨一向都不是关中所能够相比的,天下最负盛名的大儒高士,几乎全部都在关东。
在关中乃至于关西之地博得大儒高士名声的,一到了关东,尤其是进了洛氏学宫之后,都非常的谨慎,轻易不动言。
有大儒读完诏书兴奋道:“皇帝陛下要大兴太上学宫,还允许我等开办私学,允许我等随意招收门徒,这是经学盛世就要到来了!”
立刻就有人给他泼冷水道:“太学在关中,我等在关东,多有不便,这难道不是打压我等关东学派吗?”
大儒立刻就反驳道:“多有不便?
有多不便呢?
不过区区千里的距离就让你踌躇不前了吗?
先贤孔圣周游列国的事迹你难道忘记了吗?
况且太学兴盛,这终归是一件好事,而且我等不一定非要到太上学宫之中,皇帝陛下允许我等开办私学。
从私学之中出身,只要得到举荐,同样可以做官。
况且你说太学在关中多有不便,那洛氏学宫就在关东,这难道不是我等关东学子的福音吗?”
大儒最后这一句让众人眼前一亮。
是啊!
太学虽然在关中,但是洛氏学宫就在关东啊,洛氏的书籍有多少根本就没人能记得清。
洛氏对弟子的人品要求太严格,所以弟子的数量一定不多。
但是并不意味着洛氏对前往听课的人要求也那么高啊!
只要我等前往洛氏学宫听听讲,那日后在举荐之时,岂不是可以说一句,我曾经在洛氏学宫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