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向东去吧,从江东之地走,过江淮,走丰沛,然后进入齐地,看看齐王和胶东王这两兄弟,能不能承担重任。”
洛新前往齐地自然不是为了所谓的分头押注。
洛氏不屑于分头押注,甚至就连拥立之功也不太在意,再深厚的功勋,只要后代子孙不肖也能在两三代之内败光,洛氏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总有翻身上马的一天,这是洛氏的底气。
洛新不前往刘邦那里仅仅是因为,一个洛氏子跟着刘邦还不算是什么,完全可以说是关系好,是个人行为,但是两个人都在他的麾下,这会给其他人一种错误的信号。
洛采知道是自己关心则乱没想到,歉然道:“四兄,是小妹失言了,差点坏了家族的大事。”
洛新轻声笑道:“无妨,你将兄长放在心上,这是好事。”
————
古代的文人隐士喜欢寄情山水之间,尤其是从秦汉开始的隐世文化,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了洛氏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到现在,我们能够在各种文化作品之中见到一种描写,小小的村庄之中隐藏着可以改变世界的大人物。——《洛文化》
第222章洛亦的定位
洛亦自然没想到洛采竟然会担心他不能立足而离开洛村,作为兄长混到这种地步,恐怕不知道是该欣慰兄妹之间感情好,还是该苦笑自己太过无能了。
但洛亦其实没有洛采想的那么差,同样是治理一郡,越治理越凋敝和越治理越繁荣是不同的。
洛亦的能力在战国之时做个国相维持住国势不衰落是没有问题的,若是真的治理一郡,那定然是政绩斐然要高升中央的。
只不过洛亦到了中央恐怕就只能渐渐看着局势败坏,勉强缝缝补补,但是局势滑落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天下大多数的高官不都是这样吗,能做到裱糊匠水平已经是超世的名相了。
若是还能像洛文公、洛宣公那样成功的推动改革续命,完全就是名垂青史的超级大佬。
统领战兵一万乃至于能冲阵,这怎么也算得上大将,不比刘邦麾下的那些天赋异禀的老兄弟们差。
洛亦的作用其实没有洛采想的那么不上不下,在刘邦阵营之中也并不尴尬。
因为洛亦成功的扬长避短,找到了自己在刘邦集团之中的定位,那就是为刘邦查缺补漏。
洛亦是这世间极其少见的全才型人物,政务军略,统兵权谋,没有他不会的,再加上那么多治政书喂出来的经验,他完全可以作为任何一位三公九卿的副手存在,甚至同时给所有人做副手。
他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