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全力运转,这些收队每个人的份额都给的足足的,怎么可能不压价。
一斤压一分钱,按照两条生产线火力全开,这些人每个月最少要收一百多万斤,起码省一万多了。
那六千块的利息算个屁,这些东西他早就考虑过了。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点不满,互相讨论了之后,还是同意了。
一个礼拜两万斤,抛去运费,起码能赚一千五六了。
没有特殊关照的情况下,一般扎厂的收司机根本赚不到这么多。
秦大河跟着李厂长去办公室说话了,留下大家还在议论呢。
“大河,这次真是谢谢你了。”办公室里,李厂长真诚的感谢道。
这五万块钱不算多,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呢,他说话都有底气。
“你做事我放心嘛。”
两人都有意结交,聊得就更热络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扎厂越开越多怎么办?”秦大河突然问道。
李厂长轻轻点头,“考虑过。”
“按照我知道的风声,双生产线的小厂明年又要开几家。”顿了一下,他继续开口,“包括你们村子。”
“但是去年全县的产量在十三万吨,咱们东乡、南乡一直延续到江边,算是产大区,占了一半以上。”无为县本身就是大县,算是支柱型经济作物。
“按照我的估算,每年的种植面积会不断扩大,扎厂经营的好,起码还能赚六七年的钱。”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厂长,秦大河也不得不佩服,人才放哪里都能发光哦,乡下当个厂长,眼光都看到六七年后了。。“下游的纺织厂你考虑过没有?他们的利润能撑六七年吗?”
“作为贫困县,虽然有很多的补助,但是劳动力流失越来越严重,的产量也会被限制,这怎么解决?”
随着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李厂长不得不正色的看待眼前的秦大河。
没想到这人收个都能想这么多,不亏是一年就发财的人物。
现在周边对秦大河的评价还挺高的,一年发家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
“确实是有失考虑了,不过我每天都看新闻,好像达成什么“双边协议”,纺织品出口也加大了。”他不确定的说道。
现在的新闻联播只要仔细研究,发财并不难,他也是一个资深的新闻阅读者,新闻联播、报纸每天都要看。
秦大河点了点头,这是加入世贸组织,好像今年就会签订协议。
说有用也有用,但现在的农村人口流失是大势,带动着乡镇经济的倒退是必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