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看到都做不到。
这次财新选择在陈元光接管自然基金两年的时间点,做的深度回顾,某种意义上属于安全线,又能蹭上陈元光的热点。
“我没看过那篇报道,但是听林甲说过,我觉得两年时间其实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我选中的那些学者也好,课题也好,它是有非常高的一个难度,这种难度具体是体现在它的原创性上。
我在接手这部分自然基金的时候,定下的目标就是赞助一些从长远来看有价值的课题,两年时间最多是说它在发芽,离开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
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更有耐心。
能不能把财新关于我这篇报道的核心观点跟我讲一下,我怕林甲和我说的有歧义。”
陈元光在回应前问李希音,李希音说:“财新认为你接管自然基金每年20亿rmb的高额学术资源后,投向的领域在两年后均未有任何产出,外界无法判断它的真实收益。
即便光神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但这种完全凭个人好恶进行的学术赞助原则,是否真的比论文优先的赞助原则要更好?”
财新的这篇报道看的人很多,引起的讨论也很多,但大众的普遍观点都是,之前的学术界有问题,陈元光这算是试点,得给他时间。
总之老中对有成就的人会格外宽容,以姚主席干的事情来说,要是换个名字,早就被骂到天上去了,但姚主席却还能获得大家的宽容。
陈元光就更不用说了。
好像是有点问题,但再看看,每年20亿怎么都是,给陈元光试点尝试挺好的,又不是被他个人给了。
甚至有人调侃,即便陈元光自己了这20亿,网友也会说得好,不怎么刺激消费?
“是不是更好让我来判断可能不那么客观,但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我只能说我相信我的学术品味和学术眼光。
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以论文为标准,背后同样是人去决定它的价值,是否够上期刊。
我想我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品味应该要比任何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要更强。”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战绩摆在这呢。陈元光在这方面丝毫不谦虚。
作为同时接受了现代和未来学术训练的人,他要是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也不可能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通过财新的深度报道也体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你做的怎么样,外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光神,你是否会被这种声音所影响?
因为我们做自媒体,就会比较关注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