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发射火箭两千万美元一次,真没精力管这些。
过一段时间。”
“老板,spacex那边的数据已经返回过来了,探测器目前已经进入预定轨道。
监测spacex发射过程中的数据也已经同步回传回来了。
后续我们就准备开始进行分析。”林天旻,光甲航天的科研人员,目前可回收火箭组的临时负责人,博士才毕业没多久,在航天所试用期还没结束就离职跑到光甲航天来了。
目前整个光甲航天,一个大牛都没有,全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硕士博士。
不是没挖到人,光甲航天的待遇和愿景还是能挖来一些人,而是因为那些人都还在脱敏期。
他们从航天所挖来了长征九号的核心研发人员,光脱敏期就是一年起,现在还没脱敏结束。
另外的人都差不多,因为光甲航天只要精英,导致挖来的人要么在脱敏,要么还在和原单位拉扯。
原单位的意思是核心项目没你不行,至于没你不行为啥只有二十万的待遇就不清楚了。
“好,我们第一期的可回收火箭肯定还是采取主流方案,用液氧/甲烷发动机。
长远来看,我的想法是采用固态电池,我们要用电来充当推力。
这样的话,我们的回收比例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
用化石燃料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完了,而用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还能回收,回收之后充电了又可以用了。
火箭一级、回流罩都能回收,回收比例能拉到百分之九十,成本估计能压缩到两百万以下,单位是rmb。
林天旻听完后疑惑道:“老板,电推力倒一直有人说,包括一些卫星也在用霍尔电推进来控制方向。
但是固态电池有点遥远吧。”
陈元光摇头:“不,固态电池都快要量产了,想啥呢。
弯弯的辉能,他们的固态电池生产线已经在搭了,估计明年就能量产了。
我们需要把能量密度和推重比给拉上去,这样来实现电推进。”
系统性工程的掌舵人更多需要的素养是广,他需要知道足够多的东西,能第一时间找到方向。
“当然目前肯定是以化石燃料为主,大概三年,三年以后我们开始做电推力火箭的探索。”陈元光说。
林天旻点头:“好。”
陈元光接着说:“我看了你设计的可回收火箭,它总体采用的是光杆无助推的设计。
然后在一级用来了格栅舵来进行发射后的回收。
发动机方面和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