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他没有一个核心撑着他,飘飘渺渺的,不知落点在哪里。所写所谈,都是某一刻亮起的思绪,属于灵光一闪。
现在则不同了,他找到了扎根的地方,看清了自己的立场,也就找到了方向。
同样谈民生,有立场有方向的谈,跟无根无萍的谈,可太不一样了。
经史题目,多是以史为鉴。
谢星珩最初的稀烂文章,是在“鉴赏”,什么都谈到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到。通篇写满了字,没一个字是有用的。
他后来及格的文章,是标准的以史为鉴。
亮点谈不上,但什么题目,他给什么答法。孟培德不想打击他,这种文章,看一篇是进步,看多了,就是溜须拍马。明明不是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人,做这种文章,能有什么意气?
没有意气,文章就少了“骨”,不够硬挺。矮子里拔高个儿,将就着能让他取中。这也是官场需要的“圆滑”。
但若找不准突破口,谢星珩在读书上,就这样了。
如今的文章都不错,不论是连着看,还是单篇重复看,都很有韵味。
这次复盘,孟培德也以引导为主。让谢星珩先看,然后自己总结。
但跟以往不同,这一次,谢星珩总结完了,孟培德要跟他辩一辩。以策问的形式。
谢星珩策问写得不错,口头对答是头一次,他不太适应这种说话方式,某些拗口的字词说起来磕磕巴巴,像极了语文课上背文言文的样子。
这方面孟培德要求不高,他能答上来就行,气势没跟上,速度慢一点,都没关系。
谢星珩嘴皮子利索,几篇文章走下来,他就找到了状态,越说越起劲儿,辩论的时间也随之拉长。
到了饭点,他俩还没收工。
江知与跟孟笃行在书房外面等了一阵,无需凑近,就能听见里头的动静。
这可真是头一回。
江知与心里惊讶:原来孟先生会说这么多话啊。
又自豪:小谢真厉害,能跟孟先生辩这么久。
孟笃行则由衷对江知与发出祝贺:“敬之文章过关了,我爹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