篓里抓出一把东西来,郑曲尺定睛一看,上手辨认一下:“这是壳子?”
“是啊,咱们当地人都这么叫。”
郑曲尺则心想:板栗叫壳子,有意思。
“老乡们,你们这边这种壳子多吗?”她问。
“多啊,这山上全都是,不过眼下过了月份,全都掉树底下了,前段时间树上可是满满的果子。”
郑曲尺估算着若山上真有大片的板栗树,倒是可以搞点地域性种植。
乌堡的耕地很少,大部分沙土壤也不适合种青菜,但像板栗这等耐严寒又灌水抗旱的植物就很适宜了。
当地若想有所发展,当然得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如此一来才能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摆脱如今这贫困现况。
与其等救济,不如授之以渔。
第353章 保卫乌堡()
郑曲尺问清楚了位置,便也一路寻着去了一趟“壳子林”,她回想着来时的路上,路经一片红松树林,等到了季节,松果成熟,那也能攒不少松子。
壳子林里有不少人在地里刨着什么,冬天能觅得的食物本就少,不藏点食物过冬,人怕是熬不过去的。
郑曲尺大概估算了一下林子大小,大概有个几十亩地,全都十几米高的乔木,想必每年板栗的产量定然是不低的。
甘鑫不明白她在琢磨着些什么,便问道:“师父,不去找人了吗?”
“找啊,但刚好想到一桩买卖或许做得过,便过来看一看。”她道。
“买卖?师父还懂做买卖?”
甘鑫以为郑曲尺只懂土木工程,不像还懂经商?
郑曲尺摇头:“不太懂,所以这事还得真正懂的人来考察一下,我顶多就是出个主意。”
她先将这件事情放在心里,当一个示范项目预备着,往后再找当地的官府聊一聊,看能不能拓展脱贫攻坚的发展,解决乌堡如今人口大量流失、耕地废弃,民众穷困潦倒的窘境。
风渡口前有一大片芦苇荡,郑曲尺看着湖面已经被雪霜冻结,凛冽的北风吹来,芦苇随风摇曳,似在翩翩起舞,别有一番情致的景色让她停驻观看了一会儿。
匆忙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