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他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窑工来精准把控。
火大火小,时间长短,最好这些都一并好好记录下来。
窑工听从她的话,将晾干水份的土胚搁置进窑内,郑曲尺也跟着一块搬,因为排砖进土窑也是一项劳力活,人当然越多越好。
他们按照她的要求铺好砖后,接下来就该烧砖了。
其实烧制烧砖难度不大,就是烧火,一直烧,烧到砖胚彻底硬石化,就成为砖块了。
为求保险,她准备了两种方案。
上火窑,跟下火窑。
且试验一下,看哪边的砖最后烧出来质量更好。
就在郑曲尺教导窑工们如何烧砖、如何注意事项,甚至精准到一些小细节都没有保留时,他们都很诧异。
这个年代的工匠基本上对自己发明或创造的技艺都十分看重,更加注重其私密性,因为谁都不愿意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盗走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
可郑曲尺的想法不同。
一来,这些知识本就是几千年文化沉澱积累下来的劳动果实,并非她个人创造,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没毛病。
二来,她也觉得有些东西如果人人都选择自扫门前雪,那这个社会就无法被促进发展,尤其是邺国已经够落后了,斯大林都说过了,落后就要挨打。
不想挨打,就得想办法个人进步,国家进步,文明进步,最后又会将这些反馈到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砖想要烧制好,还得等好几天呢,甚至烧好后也要晾一段时间,等温度足够低之后,才能出炉,否则谁去碰砖,谁就得被烫成“大脚蹄子”。
郑曲尺不想多等时间,于是她就想到另一种青砖的烧制办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
就是在砖块快“烧熟”的时候,让窑工从窑顶慢慢往窑内注水,水慢慢往下渗,遇到高温,迅速变成水蒸气,新鲜空气就进不来了。
然后等注水注得差不多了,就把窑重新封住,最后整个烧制过程就这样完美结束了。
而这种办法会让冷却时间缩短,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对砖体也有一定程度的益处。
在等待开窑的过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