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且已疲敝不堪,没有什么大的战斗力量!”
统帅部十分清楚日方的困难局势。
并且也希望能够在武汉会战之中保持机动防御的态势。
甚至是写进了战略战术指导原则,刻意强调了“积极运动防御”。
但真打起来的时候,绝多数的部队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这期间。
苏联总顾问亚。伊。切咧潘诺夫曾经向军事委员会建议过。
以不断袭扰式的进攻,袭击进攻武汉的日军。
用进攻为防守的战术去保卫武汉。但实际上打出来的战斗,基本上还是阻击战术。
划设一条阻击线,亦或者是防线。
而后消极的进行防守。
讲起来亮剑原著之中,孔捷曾称赞过美军十分擅长抓住攻防转换时机。
这种攻防转换的把握。
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军部队不具备的。
即便延安方面的教员在论持久战之中所说:攻击变成防御,防御变成攻击。
但在这个时间点。
攻防转换这种听起来很简单的战术打法。
也没有一个八路军部队具备这种能力。
在武汉会战期间。
不管是苏联顾问,还是美国顾问。
对于这一时期,国军部队采用阻截式的防御工事做阵地防御有着较高的积极评价。
但是他们对于没有遭到攻击的部队停留原地十分不解。
这些部队完全没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
找机会,从侧翼、从后方随时突击日军,牵制日军。
使得他们没有办法集中兵力攻击主阵地。
军事会议之上。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陈辞修总结了当下之前防御战之中的问题。
“我军的高级将领在指挥作战时,依旧是连绵不断的一线阵地式防御,实力薄弱的兵力被分散在各条防御线上,既缺乏有力的预备兵团,也少有防御中的协同攻击。”
“战略上既取守势,战术上又难取攻势,处处被动,在日军主动发起进攻,我军所采取的措施除了剜肉补烂疮的打法方式之外,毫无他法。”
陈辞修虽然没啥指挥作战的能力。
但总结战场经验,挑毛病的能力还是一顶一的。
事实上,很多国军将领的才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
那些打不出什么战绩的“名将”。
例如白健生,难道真的是废物一个吗?
并不是,只不过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注定他们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