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经济和工商政策给予政府意见的非牟利机构。
1862年,香港中华煤气成立,并在1864年铺设长达24公里的燃气管道和500盏煤气街灯。
1863年,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成立,主要是经营布匹、杂货及食品的转口贸易。
1864-65年,汇丰银行成立,为在华的外国企业(以英资为主)提供金融服务。
这些大公司的成立,为港府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也吸引世界各地对香港的投资。
「还不够!还不够!我还要发展得多些!」
开埠初年,香港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
市面流通的,除了英镑、中国白银与铜钱,也有什么西班牙银圆(即佛洋)、墨西哥银圆(即鹰洋),非常混杂。
「太麻烦了!我们要用自己的货币!」
首批香港货币便是这样发行出来,包括香港一文、香港一仙和香港一毫,由伦敦铸造,老罗同时废弃金本位制度,宣布香港财政采用银本位。
够了吧老罗,你这kpi业绩是超额完成,不用这么搏尽吧?
「还不够!我还要??」
1860年,香港邮政局脱离英国邮政局,并在两年后发行香港独家邮票,包括有二先时、八先时、十二先时、十八先时、二十四先时、四十八先时和九十六先时。
每张皆印有英女王的头像!
大家不要误会,不是刚刚去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而是当时在任的维多利亚女王!
老罗,你是想做「香港邮票之父」和「香港货币之父」是吧?
怎么说呢,就是在这短短数年,香港一下子发展得迅速。
除了归功于老罗,也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打输了,1860年签的《北京条约》,强行打开国内的通商门户,让洋人多了通商机会,香港的战略价值便提高了,使更多人在这里投资和发展。
这是否算是「因祸得福」了?
1841年,香港人口仅有7500多人;1861年,香港人口增至12万人!香港吸引愈来愈多人前来居住!
人家年少轻狂,你算是年少老为吧!
搞了香港六年,伦敦便把他调走了。
大概是他的业绩不错,伦敦选择继续重用他为殖民官,先后在锡兰、澳洲自治殖民地新南威尔斯、纽西兰、斐济、南非开普敦殖民地担任总督。
香港多处也有纪念老罗的地方。
例如位于香港岛半山区的「罗便臣道」、位于香港太平山顶歌赋山一带的「乐善美道」(罗便臣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