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也放下了扶着额头的手,听太皇太后问她:“赫舍里家求我给如月指一门亲事,一时半会儿我还真想不起来谁家有适龄的儿郎。老了,不中用了。你替我想想,谁家合适啊?”
这哪里是想不起来,分明要甩锅给别人啊。得罪皇上的事,自己不做,推别人挡枪。
太后递给郝如月一个安抚的眼神,笑呵呵说:“自古儿女亲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让本人在这里听着的,还没出嫁的小姑娘脸皮薄着呢。”
缓了一口气便想吩咐郝如月退下,让她有时间去找皇上。可就是缓这一口气,被太皇太后出声打断了:“这里能有几个人,全都是她的长辈,有什么可臊的。”
以卵击石,是她自不量力了,可太后被逼上梁山,再无退路。
假装环顾四周,物色人选,一眼便看见了正在悄悄往后退的觉罗氏,太后笑着点名:“我听说明相的长子生得一表人才,二十岁便中了进士,被皇上钦点为一等御前侍卫,倒是个难得的。”
觉罗氏如遭雷劈,笑比哭还难看:“太后忘了,犬子的亲事还是您给做的主呢,今年秋天便要完婚了。”
太后一脸恍然,假装才想起来:“瞧我这记性,竟忘了还有这事。只记得令郎的八字硬,想着娶个同样八字硬的媳妇也没什么。”
说完目光朝下边扫去,果然见刚刚那几个跃跃欲试的都缩了回去。
几年过去,如月八字硬这事恐怕很多人家都忘了,所以太后才故意提起。
太皇太后冷哼:“八字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你们若都信这个,当年蒙古的喇嘛还说我是皇后命呢。”
太后适时恭维:“您虽然不是皇后,却是太后,如今又是太皇太后,比谁都尊贵着呢。”
殿中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听太后和太皇太后这一番对话,心中早已有了计较,谁也不敢冒头。
太后说完并不敢看太皇太后的脸色,只默默闭了嘴,等着太皇太后再出招。
太皇太后年轻时执着得很,如今上了年纪变得越发固执,不可能让人三言两语就打发了。
果然没一会儿,太皇太后再加码:“如月照顾太子有功,我便求了皇上封她做郡君,让她以郡君之礼出嫁。”
大清到了康熙这一朝,皇室联姻的重心从拉拢蒙古转移到稳固八旗,皇上很少纳蒙古的妃子了,却不敢放松对蒙古的监。每隔几年都会挑选适龄的公主、郡主嫁到蒙古去。
公主、郡主全都拿来联姻了,往下一级的郡君就显得弥足珍贵。大清举全国之力供养旗人,上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