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因反攻无望而
老泪纵流的皱脸,于是,他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就让那些老兵回大陆回
老家去看看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没有再讲述他的故事集中的任何
一个小故事,也没有再说一句振作民心士气的话。
其实,他所有的小故事所阐发的道理大都是好的,偏差在究竟何为国
家何为民族的问题始终没有搞清楚,国家认同的理念方面一直呈现着矛盾和
混乱。
蒋经国后半生辛苦劳累,为台湾作了许多事,但现在台湾却很少人提
起他怀念他。倒是他生命最后时候所做出的那个决定,给绝对禁锢隔绝的海
峡两岸开启了一条窄窄的缝隙。他要在青史上留名的,很可能就是这一笔。
这一笔恰说明了历史的潮流不可悖逆,包括他蒋经国自己。
※※※※※
胡琏评价说:“经国先生每次一到,不啻给战地带来了十万雄师和不可
数计的军需补给,金门能够久守不怠,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郝柏村
评价说:“经国先生于共军恢复炮击之次日,即又冒炮火来金门,这是他的
伟大处。”蒋经国则把功劳记在老爸的帐上,他在向父亲汇报时说:金门胡
司令以下每一位官兵都托我转达对总统的问候,感谢领袖无微不至的关怀。
他们都表示,有总统的英明领导,一定能打赢这一仗。士气极高!
“总统”高兴了,对爱将大为夸奖,说:胡、郝等将军历来带兵有一套,
对党国又忠心不二,均堪大用。
3
搞政工的蒋经国强调精神作用。
搞技术的俞大维则看重物质力量。
五十年代,文人国防部长俞大维跑金门甚至比蒋经国还要勤,由此在
台北军政界,获得了“经文纬武奇男子,特立独行大丈夫”的美誉。此公确
是一个事必躬亲一丝不苟说到做到的人,对“总统”的赤胆忠心和对本职的
敬业精神无可挑剔没得话说。每到一处,他向官兵免不了也要讲上几句鼓舞
勉励的话,但他来这儿的目的绝不在此。他一项一项询问官兵的战备工作和
物质生活,掏出小本认真地做着记录,然后,不嫌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诸
位同志、弟兄,凡是你们缺乏而又需要的东西,只要我有,一定发到你们手
里;如果仓库里没有这样东西,我会想办法来解决;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找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