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自在,我们却要去钓它。当鱼儿吞下钓饵,鱼钩便深深地扎进了它的喉咙。试想,那是什么滋味?而我们却把钓鱼当做风雅之事,用鱼儿的生命来休闲取乐!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我们的心在这一块还不够敏感,这就是麻木不仁啊!靠我自己,可能永远执迷不悟,但有师兄一提示,我马上就明白了。
慈悲,不但指对人慈悲,还要对其他动物甚至万物慈悲。孔子有个学生,在家砍柴的时候,每次只砍那些枯树枝,连活着的树枝都不忍心砍下来,所以孔子很赞赏他,这就是〃仁〃。仁者爱人,仁者惜物。
有这样的敏感,这样的慈悲,就是阳木性格,也就不容易发怒了。
2.培养阳木性格,切忌过量吃肉
《黄帝内经》归纳了最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结构:〃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益,就是溢,已经够了,非要再加一点,才叫益。可见肉食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其实是相当小的,而且也不是非要不可的。五谷占的比重最大,是作为主食的。为什么?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一颗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出大大的植物,繁衍不绝,这说明它有着极大的〃生机〃。我们人体需要的,是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数都数不过来,这样一件一件列举是西医的做法,中医不这么做,他把这些东西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生机〃。食物有生机,它就能养人。种子的生机是最大的,我们一顿饭,要吃掉无数的种子,生机自然也就有了。人们完全可以从谷物、豆类和蔬菜中获得人体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而不需求助于其他动物的肉。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都是以素食为主的,只有贵族才能天天吃肉,被人成为〃肉食者〃,而〃肉食者鄙〃,也未见得他们比粗茶淡饭的老百姓活得健康长寿。直到十几年前,我们生活水平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时候,人们也还是以素食为主,穷苦一些的人家,要到过节才能吃点荤腥。而他们活得也很健康,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八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不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吗?他们过的苦日子,比我们多得多啦。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自古就是以素食为主的,经过几千年,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体质特征,甚至影响到性格。这一点是不能说变就变的,但是近年人们饮食的结构,确实说变就变了现在,除了在一些特别穷的地方,谁不是天天都要吃肉?而天天吃肉,多半是没有好处而只有坏处的:
前几年,有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人的肠子比欧美人的肠子要长,肠子越长,越利于消化素食,短肠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