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商业片,对演技要求不高,为了冲冲北美市场,倒是可以看在富兰克林的面子上出场个十几分钟。
赚钱嘛,不寒碜。
当然,这也就差不多了。
当电影主演什么的,出场镜头加起来超过一个小时,压根不在黄泽考虑范围之内,自己还是喜欢当导演掌控一切的感觉。
自导自演,听起来好听,自己演角色的时候怎么导?
更别说大部分时间都在演角色了。
“有新片不适合在电影节上映的话,也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我根据电影质量给你个咱们两方都满意的价格,然后将其引进米国。”
“好!”
一笔笔的生意谈着。
一上午就把该卖的国家都卖了个差不多了。
下午又卖了那么十几个国家,黄泽看向了刘振伟,“账本呢?”
“咱们现在一共卖了五百一十二万美元。”刘振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都无法抑制了。
“换成港币就是四千万!”
“抛去所有成本,三千五百万港币开外的利润。”
“港岛本地连这么高票房的电影都还没有过呢。”
“黄导,佩服,我从来没想到走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路子这么卖钱。”
“嗨,其实也没那么夸张。”黄泽做了个下压手掌的动作,“要不是我的唱片销量够火,歌迷够多,即使拿这么多奖,利润也得少三成,三百多万也就是极限了。”
拿过账本,黄泽把国家名字一个个过了一遍,确认没什么比较有钱的国家被遗漏,这才点了点头,“好了,下午再卖一卖,明天咱们就回吧,在这儿人吃马嚼的也不是个办法。”
下午又卖了几个小国家,最终在戛纳这边一共赚了五百一十八万美元。
第二天,黄泽一行人就离开这座小城市了。
……
在黄泽他们还在路上的时候,《样年华》在戛纳的消息也回到了港岛和国内,接着迅速传播了开来。
毕竟拍摄公司,男主角,还有一批剧组人员都是港岛的,又在戛纳闯下偌大名头,圈里人想不知道都难。
国内的话就更简单了。
导演女主角摄影师都是国人。
且实现了华语电影的第一座戛纳最佳导演奖杯,第一个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两个记录。
戛纳这边的影评人和报纸又对《样年华》极尽赞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