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江东这种地方倒是好办,地广人稀,可是河北那边就很严峻了。
冀州几乎就是当场滑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所以本土太守势力保存也最多,他们手上依旧掌握着军政大权,只不过是惧怕那支十万幽州军而已。
等到徐旻虚弱时,可以毫不犹豫的将其杀死,自己代替。
徐华他一直再思考解决办法,最终得出的最佳结论,就是效仿始祖徐贞辅佐高帝刘邦一般,让一位刘氏子从低到高做起,将整个天下兼并一遍。
简单粗暴,但难度很高。
为什么大汉持续走下坡路呢?孝康皇帝、孝宣皇帝已经完成了修养,扭转了武帝末期天下府库皆空的窘境。
可是,孝元皇帝之后,便再无明君。
也就是说刘姓本来就缺少那种能独当一面的君主。
“大哥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放心的用他了吧。”徐忠也笑了笑,其实比朱春能力强的比比皆是。
但野心都太大,不好控制。
“贤弟当真是好眼力啊。”徐华笑着点头道。
“大哥,冀州那边就先放着吧,接下来还是赶快让太子登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名正言顺的约束他们。”
“而且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凡事都不能强求,如果我徐氏真的掌控了局面,未来如何选拔君主呢?贤德的标准又是什么?都无法界定,可能又是一个厉帝。”
“所以还是交给自然吧,让这个天下来选择合适的君主。”
徐忠安慰道。
“贤弟说的是,为兄思考的太多了。”徐华也认同了对方。
………
盛鼎元年十月,徐元引兵北还,十万西北军重新回到了雍凉。为了拉拢人心,朝廷没有吝啬,给予了海量的赏赐,升官进爵也是该给就给,其中中低层将领们的收获最高。
基本上都混了一个杂号将军,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这次进攻长安,西北军损失的不算小,大概三四千人,都是精锐,炮灰恐怕已经有上万了。
但是这一切很值得,打出了盛鼎政权的威风,让天下人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叛乱。
而是刘氏在拨乱反正!无数心向刘氏的大臣们都看到了希望,纷纷逃离长安,舍弃高官厚禄,而去宛城投奔刘向。
这个决定无疑是疯狂的,相当一部分人在长安的官职就已经不低了,拥有了财富和地位,但他们却毫不犹豫的选择抛弃,看来忠君思想深入人心。
对于这些大臣,徐华当然照单全收,他对于同道中人的态度一向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